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专题记者会

19.01.2016  11:18


1月18日晚,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专题记者会,省委农工办主任、省委双联办主任周兴福,省扶贫办主任任燕顺,省农牧厅副厅长韩临广应邀介绍了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巨大成就

十二五”期间,全省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8%,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由40.5%下降到15%。

2015年,我省不断夯实工作基础,建立了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施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攻坚需要,争取到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亿元,较上年增长9.3%;整合20个省级部门440亿元专项资金,一次性切块下达到县;实施总规模400亿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已发放215.8亿元,惠及45万户;实现了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对贫困村和藏区有贫困人口行政村的全覆盖。

2015年,我省紧盯制约脱贫致富的关键问题和贫困群众获得感最强的项目,解决了18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建制村通畅工程11025公里;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94%,改造农村危房21.8万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5万户17.1万人,新建贫困村“乡村舞台”2874个,新建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2400所,贫困人口新农合报销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省上对贫困家庭子女学前教育免除保教费、中职教育免除学费并发放助学金、就读省内高职(专科)院校免除学费及书本费。一、二类低保对象保障水平超过现行贫困线标准,实现政策性脱贫,对农村五保和农村低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着力培育壮大富民特色优势产业,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34.95万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31.7万人,获证29.4万人。陇南市扶贫办获得了2015年度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

有力抓手

双联行动是省委立足脱贫攻坚新实践、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作出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双联行动为载体,省、市、县、乡全面动员,党政军企同频共振,协同作战,集中发力,精准帮扶,聚合起了规模空前的脱贫攻坚强大力量。

各级双联单位和双联干部紧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全力推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持续推进“八个全覆盖”、着力做好“五件实事”,帮建了一大批基础性、公共性、民生性的建设项目,集中解决了一大批吃水、行路、住房、用电、看病、上学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老大难问题,帮办了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好事。在双联行动推动下,扶贫对象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一些贫困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双联行动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实现了贫困地区发展融资难题的有效破解,构建起了有效落实精准扶贫的工作“管道”,强化了党在贫困地区农村的基层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快了脱贫攻坚步伐和实现全面小康的进程,在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

产业富民

2015年,全省农牧系统紧紧围绕“1+17”精准扶贫方案确定的工作重点,坚持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技术向扶贫集中,富民产业培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制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马铃薯、蔬菜、中药材、苹果产业规范化发展的意见和年度实施方案,先后整合9.35亿元农牧业发展资金用于富民产业,成功推动建成了一批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的特色优势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015年贫困地区新增特色优势产业面积96.9万亩(全省新增100万亩),新建标准化养殖场(小区)733个(全省新建815个),草食畜、马铃薯、蔬菜、苹果、中药材等富民特色优势产业已成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支撑,提供了约三分之二的农民家庭经营收入。

争取旱作农业扶持资金4.1亿元,全部用于75个贫困县(区);全膜双垄沟播等一系列旱作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模式的推广,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基础;航天育种、马铃薯品种选育与脱毒种薯繁育等技术推广应用与创新,成为富民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组织实施了“十百千万”工程,从事特色产业发展的经营组织达9147个,较上年增长20.6%,特色产业龙头企业达2783个,较上年增长10%;加快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发展,全省贫困地区依法注册农民合作社5.4万家,占全省农民合作社总数的95.52%;新型经营主体对农民的带动作用增强。

把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作为激发贫困地区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引导贫困地区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省贫困地区土地流转面积1078.2万亩,占全省土地流转总面积的94.9%,土地确权登记面积911.59万亩,占全省已确权面积的91%,有力增强了贫困地区富民产业发展活力。本报记者 吕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