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思想的理论意蕴

07.04.2015  18:28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2月在江苏调研考察期间,首次将“四个全面”并提,强调 “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集中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宣示了“四个全面”已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四个全面”的本质,是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
        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等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已为历届中央所重视强调。为何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要特别强调 “全面”二字,并强调“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之所以在这些施政方略前面加上“全面”,一方面是一种延续性,是对以往方向、路线的一脉相承,表明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没有另起炉灶,否定过去;另一方面,“全面”并非轻描淡写,可有可无。“全面”就是要覆盖面更广,不可能留有死角和达不到的地方,而且加强了力度深度广度。这两个字非常提气,给人勇气和信心,鼓舞士气。这里两个字表明我们在新的起点上,要开创一个全新的格局。
        再没有什么使命,比引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更光荣;再没有什么事业,比团结十几亿人民共圆梦想更崇高。
        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接续奋斗的基础上,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谋划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续写这无上的光荣。2012年11月以来,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中思接千载,追寻中国梦;深圳莲花山,邓小平铜像前再展宏图,激荡改革潮;纪念“八二宪法”颁行,重申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塑造法治魂;力行“八项规定”,以上率下言出必果,坚守生命线……两年多来,从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清晰展现。
      历史,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其波澜壮阔的画卷。经济总量领先下的人均落后,先富起来之后的共富挑战,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转变压力,创新能力与发展需求脱节,国内外安全风险叠加交织,治理现代化目标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这“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正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事实充分证明,“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2015年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阐述,也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哲学基础的揭示。“四个全面”,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
      “四个全面”背后,是一以贯之的“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是高瞻远瞩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四个全面”有着重大意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
        从现实看,“四个全面”正是治国理政的“总纲”。从这个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三大逻辑,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这一战略思想具有历史、现实、未来三大逻辑:一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逻辑;二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有着强大的现实逻辑;三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有着未来逻辑。
      “四个全面”展现了治国理政的新型方法特征,面对今天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在总结三十余年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的治国理政的方法系统,“四个全面”的表述反映了这一系统继往开来的特征。一是整体协同的系统性。二是远近结合的制度设计。三是互相渗透的设计安排。四是基于实践的主动创新。面对今天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在总结三十余年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的治国理政的方法系统,“四个全面”的表述反映了这一系统继往开来的特征。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以治国理政把握“四个全面 ”,要着重从四个方面加以把握:
        第一,“四个全面”是治国理政的责任担当。身处治国理政一线的政治领袖,其理论创新不能以学院式的、纯学理的眼光观察,更不是走冷着、下闲子,而是直接关联、紧紧围绕着治国理政的重大实践。
        第二,“四个全面”是治国理政的焦点问题。“四个全面”不是书斋的产物,不是思辨的产物,而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第三,“四个全面”是治国理政的实践总结。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全面依法治国,经历八项规定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而成全面从严治党,这些贯穿了十八大以来两年多治国理政的实践。可以说,心有构思、不断探索、科学总结,才形成四个全面。
        第四,“四个全面”是治国理政的科学方略。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都是我们党长期的主张和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冠之以“全面”并将之聚集在一起。
      “四个全面”开辟制度文明新时代,形成了新常态发展条件下实现党的目标的重要战略布局,同时,这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宏大设计,更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新时代的历史坐标,当然,由此开创的则是为世界越来越敬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锦绣愿景。
      (作者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