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魏晋墓”之定论遭市民质疑

28.02.2015  00:48

  中国兰州网2月27日消息  嘉峪关市新城镇与酒泉市肃州区果园乡交界处的戈壁滩上,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果园-新城墓群”,分布着数千座古墓葬,因部分墓葬中出土大量壁画砖而被誉为“地下画廊”。从上世纪70年代发掘至今,文物部门给墓葬冠以“魏晋墓”之名,然而,曾参与该古墓挖掘工作的嘉峪关市史志办原主任吴生贵和其儿子经过数十年潜心研究,质疑“魏晋”一说并认定该墓葬是“汉代国家公墓”。

   牧羊人发现“地下画廊”

  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天,家住嘉峪关市新城乡新城村三组的牧羊人张书信在戈壁滩无意发现古墓葬,并将那些垒筑墓室的灰条砖拉回家垒筑猪圈墙。此后,张书信让儿子去找时任嘉峪关市文教局副局长的焦炳琨进行汇报,焦炳琨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到现场进行勘察,并迅速将情况向嘉峪关市政府进行了汇报。此后不久,中国历史博物馆派专家和学者赴嘉峪关进行了实地勘察。随后,古墓葬的挖掘清理报告很快得到上级文物部门和政府的批准。1972年4月21日,古墓清理小组开赴戈壁滩安营扎寨,开始挖掘清理,至当年5月7日完成第一次挖掘清理任务,清理了两座古墓,发现了大量砖壁画。

  1972年4月起至1979年期间,文物部门先后对墓葬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发掘,揭开了“地下画廊”的神秘面纱。在发掘和清理的18座墓葬中,9座墓葬中的灰条砖是画像砖。1973年8月,5号墓出土的壁画连同垒砌墓室的各种材料被完整搬迁至兰州,在甘肃省博物馆的一座地下陈列室复原陈列,专供研究和参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经过多次发掘清理,文物部门在嘉峪关市新城乡和酒泉市肃州区果园乡交界线近13平方公里的戈壁滩上,发现了同一时期的古墓葬1400多座。这些古墓葬的形成时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仅在清理的18座墓葬中就出土760多副画砖,形式多为一砖一画、半砖一画或几块砖组成的连环画,价值连城。5号墓中出土的大型砖壁画《出巡图》长120厘米、高45厘米,是所有出土的随葬文物中最珍贵的,5号墓出土的《驿使图》,后来被当作中国邮政标志的样本。

  专家和文物部门依据出土的陶片等文物和史料,分析认定墓葬群形成于魏晋时期。由此,长期以来,这处墓葬群的“魏晋墓”一说便成定论,在嘉峪关市的旅游宣传资料和地标中,与这处墓葬群有关的名称都冠以“魏晋”二字。而且,文物专家分析认为,这些墓葬多以富豪家族聚族而葬。

   文史爱好者父子质疑“魏晋墓”一说

  “果园-新城墓群”是“魏晋墓”似乎已经被地方政府和文物部门盖棺定论,可是,就有人对“魏晋墓”一说心存疑虑并潜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