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文明采风行】甘肃“戈壁钢城”二十二年“接力”不改“创城心”

30.06.2017  17:37

    新华网嘉峪关6月30日电 (朱霞 宋燕) 林晓云如今仍清楚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东湖景区时的情景:尘土飞扬,不毛之地。

    2005年6月,作为一名助理园艺师,她带着8个月大的女儿到嘉峪关市东湖景区报到,正式成为景区的一名建设者。

    这一年,是东湖景区开建的第三个年头,是嘉峪关市开展“义务植树年活动”的第十个年头,也是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下简称创城)目标的第十个年头。

    “背水一战”为创城

    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甘肃园林城市、甘肃省文明城市……走进嘉峪关城市博物馆,一长串“国字号”、“省字号”的“桂冠”无声地告诉每一位“客人”,这座城市曾经获得的各项殊荣,也勾勒出过去二十二年来的创城足迹。

    嘉峪关市地处西北荒漠戈壁,自然环境严酷,为了鼓励和增强市民艰苦奋斗建设家园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为了改善嘉峪关市发展的软硬件环境,20世纪90年代初,“戈壁钢城”迈出了创建文明城市的步伐,1995年提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奋斗目标。

    2002年,嘉峪关市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2011年、2014年连续两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但很遗憾地与全国文明城市“擦肩而过”。今年5月12日,嘉峪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百日攻坚”动员大会召开,吹响了冲刺全国文明城市的“冲锋号”。

    嘉峪关市委书记王砚说:“在创建文明城市的道路上,我市历届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创建决心和信心始终没有变。

    2015年和2016年,嘉峪关市在全国地级提名资格城市中综合排名为第11位。“今年,是我们离目标最近的一年。”嘉峪关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刘燕玲说,二十二年来,嘉峪关市不忘初心,始终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

    据介绍,今年以来,嘉峪关市开展了全域全城无垃圾创建活动,以城乡环境、市场环境、背街小巷及校园周边环境、门头牌匾、旅游景区景点环境、交通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雄关·万人清洁”全民爱国卫生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六整治一行动”活动,进一步为市民营造更加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广大市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三年一轮,错过2017年,我们就又得等下一个三年,因此这次创建是‘背水一战’,没有退路。”在王砚看来,2017年是创城的关键年,能否踢好这“临门一脚”,至关重要。

    民心工程助创城

    王丽红是嘉峪关市园林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从小在嘉峪关长大,“风吹石头跑,飞沙走石,几乎‘零绿化’”是她年少时记忆中的嘉峪关。说起这些年来家乡的变化,她感触颇深,“就拿生态来说,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嘉峪关市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年均自然降水量85.3毫米,而蒸发量是降雨量的25倍。“地表多被砾石覆盖,缺少种植用土,园林绿化的艰辛和困难一般人难以想象。”王丽红说,在这样一个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嘉峪关市的绿化更为艰难,挖沟挖砂、筛砂买土、换填土、铺设管线、调运栽植树苗,“可能别的城市出三分力,我们要出五分甚至更多”。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嘉峪关市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所取得的成绩。截至2016年底,嘉峪关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15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36平方米,人均水域面积达27平方米。

    “全国文明城市是综合评价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是城市竞争中最具价值的‘金子招牌’,也是我们持之以恒、梦寐以求的追求。”王砚说。在二十二年的创城过程中,嘉峪关市一直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项民心工程,一方面努力打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另一方面加大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居住环境等民生的投入。

    投入17.4亿元实施了教育惠民工程和医疗提升工程;75岁以上老人享受高龄补贴,60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新建了39个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构建了15分钟便民服务圈……

    “创建工作不仅仅是为拿一块牌子,得一项荣誉,更重要的是要把文明创建作为惠民之计、利民之策、亲民之政,以民之所望为创建所向,最大限度、最广范围、最为公平、最可持续地惠及全市群众。”王砚说。

    如今,嘉峪关市东湖景区已经拥有了120万平方米绿地,56万平方米湖面,也拥有了另一个名字——城市绿肺。站在景区内的西部明珠气象塔上俯瞰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碧如翡翠的湖水和不远处的祁连雪山交相辉映。

    “特别欣慰。”林晓云说,看着一株株胸径只有三四厘米的小树苗,一年年长成二十五六厘米的大树,“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成长一样”。当看到有人攀折花草树木,她都会觉得特别“心疼”,上前去制止,“舍不得啊”。

    不过,令她高兴的是,这些年市民的素质普遍提高,“不文明现象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人自发的加入了管护队伍”。(完)

( 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