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综述

26.08.2015  14:02

  原标题:文化大纛风猎猎

  嘉峪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综述

  2015年8月25日,又一项全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在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嘉峪关开工奠基,这是嘉峪关市继方特欢乐世界之后与深圳华强集团第二个合作项目,标志着该市文化产业向纵深推进。

  近年来,嘉峪关市紧紧围绕“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抢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历史机遇,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创新体制机制、突出项目带动,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全市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实现了由“软实力”到“硬产业”的嬗变。

  创新体制机制,激活文化发展内生动力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源泉。嘉峪关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旅游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而旅游的发展要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价值来提升。为助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该市统筹谋划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

  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嘉峪关市紧扣全省“1313”总体布局,经充分调研论证,确立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路,坚持文化以旅游为载体、旅游以文化为灵魂的发展理念,确定了该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2013年—2015年),编制总体规划,实施重点项目,建成以创意为源头、以科技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的百亿元文化产业园区,把优势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二阶段(2016年—2020年),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重点项目全部建成,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大胆创新工作思路。按照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总体布局,嘉峪关市重点谋划实施“1251”工程,即用好一个品牌,推动两个发展,打造五个园区,实现一个目标。用好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这一品牌,推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两个发展,打造以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展示园区、以华强科技文化产业园为龙头的科技生态文化创意园区、以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为重点的文化体验园区、以国际短片电影展为带动的节庆赛事文化交流园区、以城乡文化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的城乡文化一体化示范园区,实现建成嘉峪关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个目标。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嘉峪关市先后成立了特色文化强市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四个专门领导小组,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做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实。先后组建了嘉峪关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甘肃嘉峪关市水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继续加大政策引导。根据国家和省上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大景区管理委员会,从2012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余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今年财政安排了1亿元的文化旅游专项资金用于引导和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此外,嘉峪关市财政、土地、工商、税务等部门积极沟通协调,结合实际,共同整理出一系列文化产业优惠扶持政策56条,积极推出支持全市小微文化产业企业的金融信贷产品“文银通”,以缓解金融服务供给与文化发展需求间的矛盾,解决部分文化企业贷款融资难的问题。成立了“嘉峪关文化行业联盟”。充分发挥优秀文化企业的示范作用,增进文化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形成文化企业、行业联盟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成立了嘉峪关文化产权交易所,为文化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文化产权提供产权流转平台,促进了文化资源有序流转,繁荣了文化艺术品消费市场。

  实施项目带动,发挥文化产业集群效应

  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大产业拉动大发展。嘉峪关市在立足和突出现有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路,通过发挥特色、借力发展与合作开发三个途径,做大做强文化“旗舰”,文化产业迈上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发挥特色“有中生辉”。立足全市文化旅游和自然生态资源秉赋,实施了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嘉峪关南湖文化生态园、嘉峪关草湖国家湿地文化公园等文化产业项目。其中总投资20亿元的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于2011年11月开工建设,目前关城本体保护维修已完工,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工程进展顺利,文化遗产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嘉峪关草湖湿地公园已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已完成194亩胡杨林种植,400亩防风治沙林建设,项目修建性详规已通过规委会评审。南湖文化生态园已完成项目区整体绿化等建设任务,正在进行园内文化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争取成熟一个,实施一个。

  借助外力“无中生有”。该市在突出现有资源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路,挖掘潜力,引进了深圳华强集团、甘肃中贸集团等知名文化企业,启动建设了嘉峪关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观礼古镇文化休闲生态旅游综合景区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其中总投资22亿元的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项目以科幻和动漫相结合为最大特色,运用高新科技手段,融入丝路文化、长城文化、嘉峪关地域文化元素,建设方特城堡、航天城、熊出没乐园等18个主题区、200多个主题项目,内容涵盖现代科技、历史文化、儿童游乐等多个方面,已于今年5月1日顺利开园。据统计,截至目前,嘉峪关方特欢乐世界,共接待游客达55万人,其中“五一”假期接待5.25万人,端午假期共接待3.83万人。方特欢乐世界的开园,与嘉峪关关城共同构成了“一古一今、一新一旧、一动一静”两大旅游主体,使嘉峪关由“过路旅游”变成“过夜旅游”,由“观光旅游”发展成“体验式旅游”,形成了优势互补、互相支撑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不仅促进了嘉峪关市住宿、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而且激发了嘉峪关市乃至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活力。总投资40亿元的观礼古镇文化休闲生态旅游综合景区项目正在稳步推进,相继开工建设。

  合作开发“珠联璧合”。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嘉峪关市与张掖市肃南县合作,共同出资成立了嘉祁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对“七一”冰川、文殊寺旅游景区进行联合开发。同时,紧紧围绕建设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这一载体,打破地域界限,加强与河西走廊沿线城市和敦煌、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努力构建主题突出、优势互补的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共同打造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路并取得了积极进展。

  嘉峪关市还积极引导扶持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以嘉峪关长城文化研究会和丝路文化研究会为依托,相继建成了雄关冰雪文化产业园、三禾奇石城、雄关博物馆、辉煌美术馆、嘉峪关在线创意文化产业园、荣宝轩艺术馆等民营文化产业项目。

  坚持品牌引领,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努力培育文化品牌,是嘉峪关市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在立足市场的前提下,嘉峪关市精心打造了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节会、文化活动和产业品牌,在品牌的带动下,该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在传承历史文化上做文章。嘉峪关市成立了长城文化研究会和丝路文化研究会,对该市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的交汇、西域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历史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对接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创作并成功上演了大型音舞诗画情景剧《天下雄关》,弘扬和展现了嘉峪关市厚重的历史与独特的地域文化。聘请中华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国文、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张锦秋院士、知名专家学者刘炘为市政府文化顾问,正在编辑出版《古代西部少数民族大型文化丛书》,激发了文化发展活力,形成了浓郁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氛围。积极组织开展了诗人写雄关、画家画雄关等系列活动,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

  在彰显地域特色上下功夫。嘉峪关市专门编制实施了城市风貌规划和色彩规划两个专项规划,在建筑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建成了雄关广场、长城博物馆、东湖生态旅游景区、嘉峪关体育馆、体育场、图书馆、大剧院等一批大型精品文化工程,城市品位和人文气息日益浓厚,为承办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承载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打造品牌节会上求突破。成功承办了10届国际铁人三项赛、4届国际航空滑翔节和两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及系列活动、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五届甘肃省文博会、国际短片电影展等一批重大节会活动。依托悬壁长城和滑雪场举办了首届全国山地竞速挑战赛,依托中华孔雀苑举办了长城国际音乐文化节。连续两年举办了嘉峪关市奇石文化旅游节,共邀请山东奇石、广西化石、青海昆仑玉、辽宁岫玉等二十多个省、市的奇石爱好者团队参展。倾力打造了嘉峪关“雄关大舞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品牌;举办了“喜迎国庆——戏曲梅花奖得主走进嘉峪关惠民演出”;举办了来自北京、天津等十几个省市50多位知名书画家的作品展51场(次),吸引嘉峪关市及外来游客参观近10万人次。这些节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加强了该市对外交流与合作,为嘉峪关市积攒了人气,带来了声誉。

  嘉峪关市还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将特色文化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采取“文化集市”与“公司”合作方式,鼓励企业研发了“发光”夜光杯、“嘉峪关魏晋砖壁画复制”、“风雨雕石艺画”、“嘉峪石砚”等小而精、便于携带的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利用“文化集市”营销平台,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销售。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在推进“文化大省”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嘹亮号角中,嘉峪关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巨轮,风帆正劲,乘风破浪,正向着新的目标行进。(记者 庄赋 通讯员 赵明霞 李多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