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戈壁钢城盛开文明花——嘉峪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记者 曹义成 通讯员 卢昌元
有一种财富叫“精神”,有一种风尚叫“文明”。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嘉峪关人矢志不渝。
23年的坚持,文明正成为嘉峪关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23年的创建,一座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完善、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群众崇德向善的嘉峪关正在西部崛起。
站在新的起点上,以环境优美、宜居宜业、文明和谐为创建目标,嘉峪关市正向“全国文明城市”发起新的冲刺。
建园植绿,强化基础,打造宜居城市
朝晖社区居民李淑贞这几年总喜欢一大早出去溜达溜达,见人总是笑呵呵:“雄关广场、东湖生态景区和一个个小区广场建成后,我们老年人就可以常聚集在一起跳跳舞、打打太极拳,呼吸新鲜空气,一整天都有精神头。”
嘉峪关市地处戈壁荒漠,“风吹石头跑,拉着羊皮不粘草”曾经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为改善生态环境,嘉峪关历届领导班子按照“以人为本、以水为脉、以绿为基、以文化人”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每年投入资金1亿多元,连续19年开展大规模全民义务植树年活动,在居民小区、街心广场、城市道路开展绿化美化工作,使城市绿化率达到37.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36平方米。建成了东湖生态旅游景区、讨赖河景观带、南湖生态文化园、中华孔雀苑等景观项目,人均占有水域面积23平方米,形成了“水在城中、人在绿中”的园林式城市生态格局。
一个文明城市首先是一个干净整洁的城市。着装统一的环卫工人、流动的电动保洁车、新颖的小型垃圾清扫车、干净如洗的街道路面,勾勒出嘉峪关文明城市创建中的一道亮丽景色。
“洁净长存”的背后是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建设文明城市的坚定决心,是城市管理体制的大胆改革。针对资源难以统一调配、管理存在盲区等问题,市上调整理顺城市管理体制,重新组建环卫队伍,更新环卫装备,提高环卫作业现代化、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推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走向科学化、常态化、精细化。
为改善人居环境,近些年,嘉峪关累计投入24.3亿元,实施了道路、通信、供水、供电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今年又出台相关规定,进一步加大对水资源、绿地及大气的保护力度。目前,嘉峪关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8%,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气化率达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9.63%,建筑节能设计实施率达100%,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源地水质达到了Ⅱ类水质标准。一座宜居宜游宜业的新城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