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争创文明城市 构建美丽雄关

16.07.2014  20:00

  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的中部,因关而得名、因企而设市。即:是以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嘉峪关”而命名,是伴随着国家“一五”重点建设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兴起的一座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是全国首批小康城市和人均GDP过万元的经济明星城市之一。我市下辖雄关区、长城区、镜铁区,总面积30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万人,城市化率达92.3%,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地区性生产总值226.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9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352.9元。先后获得了“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最具投资价值的十大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诸多褒称,素有“湖光山色,戈壁明珠”的美誉。

  自上世纪末我市迈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步伐以来,我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转型跨越,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为民、便民、利民的创建理念,突出体现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积极探索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城市文明程度指数、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有了新提高,为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雄关,为我市早日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体现自然之美,生态立市战略迈出新步伐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绿为基、以水为脉”的大生态的理念,在戈壁荒滩上植树造林、改善环境、美化家园,有效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是通过“见缝插绿、垂直挂绿、拆墙透绿、摆花增绿”等手段,着力提高城市绿化整体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多年来,我们每年投入资金1亿元以上,大规模地开展了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加强了新区绿化、生态公益林、防风林带等重点绿化工程建设,做好了居民小区、街心广场、城市主、次干道的绿化、美化工作,目前,我市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36.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2.6平方米。二是坚持“用活水资源、做巧水文章、弘扬水文化”的工作思路,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加快节水型社会和两湖一河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力度,积极构建环城水系,目前,我市已建成以“城市水资源调蓄,市民活动游憩、民俗文化休闲、戈壁植物观赏”等为主题的旅游园区3所。园区建有人工湖117.29万平方米,总库存640.73万立方米,有效打造了“水在城中、城在水边”的生态格局。

   二、体现人文之美,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新突破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大使命和永恒主题,不断加强市民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一)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一是充分发挥道德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长期坚持开展“道德模范”和“雄关好人”评选表彰活动并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同时,以先进人物事迹为原型,编排了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开展道德模范“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军营”巡讲巡演及“市民与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使道德模范和雄关好人的先进事迹家喻户晓,深深铭刻在市民心间,在全社会树立了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二是在元旦、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国庆等传统节日期间,我市精心组织全市各区、各部门、各单位广泛开展了以文化体育、经典诵读、民俗展演、技艺传承、慰问帮扶为主要内容的我们的节日”主题实践活动,把“我们的节日”过成了文化节、爱国节、仁爱节、传承节,促使广大干部职工和市民群众在活动中增进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真正做到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三是精心组织了“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活动。充分各主干道灯箱、宣传栏、报刊亭等宣传阵地及传统和现代媒体,多层次、全方位刊播“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在公交车站点及各公园、广场、旅游景区、火车站、汽车站、机场、居民小区等场所设置“遵德守礼”提示牌,“遵守秩序,礼让他人,走路不闯红灯,爱护花草树木”等各类遵德守礼宣传标语在我市随处可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市民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市民文明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四是多年来,我市长期坚持以“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为主题,以“9.20”公民道德宣传日为契机,以文明出行、文明用餐、文明旅游、文明上网为主要内容,扎实开展了以文明交通劝导,文明餐桌行动,争做文明旅游引导员,网络文明传播,学唱公民道德歌,文明礼仪知识问答,爱我雄关、清洁家园,为主要形式的“争做谦恭有礼的相雄关人”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极大提升了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有效营造了全民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

  (二)“道德讲堂”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在“道德讲堂”试点及电视“道德讲堂”展播的基础上,我市积极规范“道德讲堂”建设模式,组织全市省级及以上各级各类文明单位、深入推进“道德讲堂”建设工作,有效增强“道德讲堂”活动感染力,经常性地开展“道德讲堂”现场观摩交流活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引导市民积小善为大善,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目前,我市共建立“道德讲堂”90家,基本实现了各级各类具备条件的文明单位全覆盖,走在了全省前列。

  (三)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多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普及志愿服务理念,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有效开展了以“红红火火过大年”、“学雷锋我行动”、“关爱山川河流”,“文明交通劝导”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督促全市各级各类文明单位普遍建立起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小组,通过组织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在微博、重要网络论坛、社区、QQ群等互动空间,针对文明话题进行跟帖、留言,传播文明用语,促进了网上交流谦恭有礼,营造了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目前,我市以建立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185个,注册登记志愿者2万余名。以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为主题的志愿服务队伍,已成为促进我市我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生力军。

  (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基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基础工程、未来工程、民心工程。多年来,嘉峪关市高度重视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根据中央8号文件精神,立足我市“城市大农村小”的基本市情,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教育投入力度空前,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高标准完成了市一幼、二幼、五幼、六幼和三镇中心幼儿园共7所城乡公办幼儿园的新建改建工程;新建了明珠学校小学部和市特殊教育学校,实施了市六中、市四中、建设路小学、新城中学、文殊中学、峪泉镇中心小学等6所学校的改扩建工程,为12所学校修建高标准塑胶操场;全面改善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市一中改扩建工程已经投入使用,市酒钢三中新校区建设项目、市职教中心实训楼建设项目已经完成主体施工。2010年以来,全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达6.2亿元,新建校舍面积19.7万平方米,取得历史性成就。二是持续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有效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精心策划开展了四项集中活动和六项常规活动,即:清明“网上祭英烈”签名寄语活动、六一“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网上签名寄语活动、七一“童心向党”歌咏活动、十一“向国旗敬礼”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和洒扫应对、日行一善、认星争优、经典诵读、节日小报、文明小博客活动,不断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丰富我市广大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三深入开展“净屏、净网、净刊、净边”专项整治活动,严格抵制低俗之风在荧屏、声屏中蔓延,坚决取缔“黑网吧”和变相经营网吧,严厉整治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行为,加强对出版物市场的监管,严肃查处问题少儿读物和各类违法出版物,防止不良出版物对青少年的影响,强化对校园及周边文化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加强对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厅等场所的日常检查和整治。通过“四净”活动,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营造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三、体现和谐之美,城市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多年来,我市有效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社区扁平化管理”、“平安和谐细胞”三大工程,有序推进“社会管理服务“、“社会矛盾大调解”和“城乡一体化服务”三大中心建设,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点的城市管理模式,总结出了具有嘉峪关特色、可供中小城市学习借鉴的典型经验,得到了中央、省委的充分肯定。

  一是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工程。我们从市情特点出发,积极稳妥推进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从最低生活保障、居民养老保险、新农合作医疗、居民基本医保、城乡医疗救助、居民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学生入学优惠等八个方面,出台了八项配套政策,进一步加快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进程,实现了城乡户籍一元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同城化、社会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二是有效实施“社区扁平化管理”工程。制定了《嘉峪关市城市(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充分整合基层社会服务管理资源和力量,做实、做强社区,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在城区,精简行政管理层级,撤销了街道办事处,计划于2013年年底,将原来69个城市社区,全部按照“1万人左右,15分钟办事服务圈”的标准整合为30个新型标准化社区,简化服务流程,优化服务环境,为市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快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有效构建了集信息资源共享、应急联动指挥、社会综合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化平台。

  三是全力打造“平安和谐细胞”工程。我们牢牢把握市情实际,在全市所有家庭、社区、企业、机关、医院、校园、餐饮、公交、景区、商店等十个重点领域开展了平安细胞工程创建活动,构筑起自下而上、从小到大、层层创建、逐级推动的平安建设管理体系,形成了平安建设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坚持项目向民生倾斜、公共财政向民生聚集,认真办好惠民实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健全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善公共文化体系,有效解决了人民群众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丰富了广大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我们累计投入资金9.5亿元,办理惠民实事107件,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和谐稳定的崭新局面。特别是针对日益紧迫的老龄化浪潮,我市有效运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服务”的模式,通过创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广泛调动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并组织发动志愿者,定期为老人提供涵盖日常保洁、生活照料、餐饮服务和心里慰藉等各类服务,使老人生活上有保障,精神上不孤单,受到了老年人的普遍赞誉和欢迎。目前,我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注册老人已达15592人,占全市60岁以上(含60岁)老年人口的72.6﹪,老人对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8%以上。

  四、体现发展之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展现新面貌

  一是坚持把城市扩容发展和提质改造作为改善自然环境,打造“山水特色之城、人文魅力之城”的重要支撑,按照突出人文性、整体性和适度超前性的原则,加强了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科学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2.3亿元,实施了交通、生态、能源、公共文化设施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建成了多普勒雷达气象塔、城市博物馆、嘉峪关机场航站楼、嘉峪关大剧院等标志性建筑,启动了世界文化遗产公园建设项目,文化强市战略扎实推进。二是坚持新城区开发与旧城区改造并重,遵循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的要求,全面加快对城市地标性建筑、重点区域和主要街道的规划和改造建设,城市建成区面积由58平方公里扩大到91平方公里,打造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设施健全的高品质城区。三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对接,实施了道路、电力、通信、文化、村容村貌整治等重点镇、村改造项目,镇、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观,城市化率达到了92.3%。

  文明感动着嘉峪关这座美丽的城市,文明升华着每一位雄关儿女的思想灵魂,文明让城市更加美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积极顺应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和市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新期待的民心工程、系统工程,是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我们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今后,我们一定会进一步提高对创建工作的认识,自觉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举措,为我市早日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