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你发论文花了多少钱
有报道说,因被出版方发现第三方机构有组织地为投稿论文提供了“虚假同行评审服务”,今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社撤销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8月,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撤回旗下10本学术期刊上发表的64篇论文,绝大部分来自中国;10月,拥有《柳叶刀》《细胞》等知名学术期刊的出版巨头爱思唯尔撤销旗下5种杂志中的9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百余篇国际论文轮番被撤,刺痛着中国学术界的颜面和神经。
说起论文,相信许多人是满纸伤心泪。因为于个人来说,关系到毕业成绩、职称晋升、科研经费等;对单位和领导来说,则意味着政绩和升迁。于是原本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演变成一种生意,甚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去年新华社的报道说:尽管近年来“严查买卖论文乱象”的呼声不断,但论文买卖市场却仍在急速膨胀。记者近期采访发现,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上下游产业链清晰的巨大市场。专业写手负责编写论文,网站中介充当掮客,期刊编辑部里应外合,产业链顶端的文化公司融合了写手、中介、编辑部各个环节,成为这一产业中的巨无霸。
这个产业到底有多大?有报告指出,中国的论文买卖交易已达10亿元规模。当然,我们没有翔实的数据可以判断,究竟有多少“职称论文”是职称评定者自己写的,又有多少是通过“论文经济产业链”购买的。但通过购买论文以及杂志版面“发表”论文从而评定职称,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应该不是什么不能说的秘密。我国科技期刊林立,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迎合了发表论文者的“需求”。如果仅以数量为标尺,中国足以担得起“科技期刊大国”之名。近5000种的科技期刊数量,仅次于科技霸主美国。不过若以质量评判,大多都是垃圾。举例子,丁香园网站在近2000名三甲医院医生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医生发表论文就是为了评职称,而不是出于兴趣。超过1/3的医生认为发表论文对提高医术不重要。甚至有医生说,自从评上副高职称后,再也不看国内的学术期刊了,因为很多都是假的。
当“论文发表”与学术水平画等号,越来越多的人就会在“发表”上动心思,而不在“论文”上下功夫。职称,特别是高级职称的名额有限,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不发文就出局”的残酷现实,仅靠自我反省和监督并不够,还需要改进评价机制。换句话说,如果现行的职称体系不进行变革,泡沫会越来越大。 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