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商人眼中的“一带一路”:把买卖做到中亚去

20.08.2015  10:35

  临夏人马中云在广河县经营着几个皮毛用品的加工厂,把当地盛产的牛皮、羊皮、狗皮等加工成护膝、护腰等日常用品,客户遍布全国各地。由于产品质量好价格实在,他这几年的销售额一直在增长,2014年仅网上的订单就超过了一百万。

  但马中云并不满足。在他的眼中,“一带一路”意味着新的机遇和国门以外更广阔的市场。为此,他特地从临夏赶来带着自己的热销产品参加了甘肃省商务厅在霍尔果斯口岸的中哈经贸合作区内举办的临夏清真商品展,希望借这个平台寻找到新的商机。

  其实,霍尔果斯对于马中云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他自信地告诉记者,在市区内他的皮毛产品占有率很高,而且很走俏,时不时就能接到催货的电话,趁着这次来参加展会,他也带了一些货物。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他主动邀请记者陪他一起去国际商贸城送货。

  果然,一进商贸城,哈萨克族女老板帕丽旦就热情地和他打招呼。虽然还是夏季,但马中云的产品依然畅销。帕丽旦指着货架说:“护膝、坐垫都卖得特别好。早上还来了好多维族客人。你看,这个护腰卖得就只剩下一条了。”

  又走到一个卖皮毛产品的地方,回族商人阿布都更加热情,直接拍着马中云的肩膀称兄道弟。“你得多给我发点羊皮或者狗皮鞋垫一类的小东西。哈萨克斯坦那边现在限制出口的物品重量,这些小东西最适合。”阿布都一边用俄语招呼两个哈萨克斯坦客人,一边对马中云说。

  通过帕丽旦、阿布都这样的本地商人,马中云的商品其实早已走出了国门。但马中云想要的更多,他已经在几个大的购物网站申请了开展“全球购”的资质,还积极参加各种展会,他的目标是不但要让货物出去,更要让品牌出去。

  在参加这次商品展的临夏商人中,不止一个有马中云这样的想法。面对中亚国家潜在的市场,来自食品、保健品、民族用品等各个领域的临夏商人都跃跃欲试。

  一家三代都经营马具的马源来带来了自己生产的马鞍,他的企业已经在这个领域做了二十多年。“我参加过一些国际上的展会,对自己的产品是有信心的。国外向我们这样手工制作的产品卖得价格都很高,就是因为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有了自己的品牌。我也正在向那个方向努力。”马源来说。

  而在展厅内,面对前来的客人,做民族服装的马新云也抓住一切机会向客人介绍自己的产品。一步之遥就是异国,那里有更加广阔的天地。对这些草根商人来说,他们眼中的“一带一路”没有那么高深和概念化,就是一笔订单、一个客户,就是把自己辛苦加工出来的优质商品卖到更多的人手中去。曾经的古丝绸之路上就有他们先辈的脚印,如今的“一带一路”建设中,他们又成为了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