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事制度改革的“甘肃样本”

22.08.2016  13:03

  “过去开办网络公司需要先办理安全、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等才能申领营业执照。现在拿到营业执照后一边筹备经营活动,一边办理各种许可证,节省了不少时间。”近日,甘南藏宝网络商务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完玛才让领取营业执照时感慨地说。

  群众眼中的办事方便快捷,就是我省简政放权取得实效后最鲜活的一个缩影。以商事制度改革为简政放权“先手棋”的甘肃省,在诸多领域率先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将越来越多的改革红利释放出来,新产业、新业态纷纷涌现,有效地激发了市场活力。

彻底放、不截留,让群众办事少跑路

  甘肃华羚乳品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工作人员马晓伟从甘南州工商局政务中心注册登记窗口领到了同时载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从申请到拿证,仅用了3天。

  他说,以前办理这些手续来来去去,俗称“跑断腿”,现在简单,只需要准备一套资料,交到一个窗口,再也不用东奔西跑了。

  记者在一些地方采访时发现,商事制度改革是我省最早实施简政放权的重要领域之一,群众打交道多,感触自然颇深。

  工商领域简政放权应该放到什么程度?省工商局局长郭承录对此的态度只有六个字:彻底放、不截留。

  2014年3月1日,我省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两年多来,多项改革举措在全国处于领先。数据显示,甘肃工商系统已将134项前置审批项目改为后置,行政审批及备案事项由201项减为15项。工商登记业务实现了100%在网上流转,行政许可、行政审批100%在网上运行,办证时限由15至30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以内。

  过去收取的登记费、证照费和个私协会会费等已全部取消,在全国率先做到了“零收费”。

  简政放权的结果让人感到欣喜,商事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了“先手棋”和突破口作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各类市场主体放量增长。两年来,全省新增市场主体55.9万户,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907户;市场主体总量由“十一五”末的65.1万户发展到2016年6月底的133.62万户,翻了一番多;注册资本总额由0.41万亿元增长到2.05万亿元,翻了两番多。

放管并重,构建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机制

  简政放权,不是一放了之,而是放管并重。

  业内人士认为,简政放权势必不断创新监管理念、监管手段和监管方式,新形势下的监管格局正在形成,改革已进入全面攻坚阶段。

  如何管?会不会抵消简政放权所带来的红利?

  诸多疑问面前,我省选择创造性、创新性开展工作。双归集、双随机、双告知、双公示等新型监管制度纷纷跟进。

  “双归集”将所有企业的信息都归集到“一张网”上。目前,省工商局已与35家部门建立了信息交换共享或互联互通互查机制,共交换信息近410万条,已对5870名相关失信自然人予以任职限制。

  “双随机”是指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抽取执法检查人员。2015年5月1日,《甘肃省市场主体抽查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甘肃工商系统建立了以定向抽查和不定向抽查为核心、以投诉举报为补充、涵盖经营行为和公示信息的市场监管机制,成为全国首个推行随机抽查检查的省份。

  “双公示”是行政审批部门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在规定时限内上网公示,成为强化企业自律、推进公平公正执法的重要手段。两年来,已向社会公示市场主体信息1395万余条。2015年度全省企业年报公示率达95.89%,名列全国第2位。公示行政案件信息3866件,公示率达到96.65%。目前,全省有293968户市场主体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其中企业38606户,同时清理长期未经营的“僵尸企业”1万余户。

  甘肃,正在把过去高门槛、严准入的工商监管制度,转向低门槛、宽准入、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宽进严管”新机制。简政放权所释放的红利远不止此,截至“十二五”末,全省非公经济市场主体新增从业人员164.7万人,增长72.81%;实现地方税收249.85亿元,占全省地税总额的49.17%。(记者伏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