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去哪儿了?聚美优品在美遭“围攻”

18.12.2014  09:29

    业绩走低,平台经营模式转变。在美上市的聚美优品正面临投资人和机构的“围攻”。本周一,美国MilbergLLP法律事务所宣布,正在对聚美优品(JMEI)展开调查,并召集投资者发起集体诉讼。而上周,已经有另外两家律师事务所基于同样的原因也对聚美优品提起集体诉讼。据此前美国的相关诉讼,败诉的赔偿金将是一个天文数字。16日记者联系到聚美优品,该公司表示会针对记者的提问出示书面回应,但一直到截稿时,仍未回复。

    美国律师事务所MilbergLLP宣布,将代表在2014年5月16日到2014年11月19日期间购买聚美优品公司美国存托凭证(ADS)的投资者在美国纽约东区地方法院对聚美优品发起集体诉讼。MilbergLLP在集体诉讼中声称,在上述时段,聚美优品公司及部分公司官员违反了相关的美国联邦证券法案,向公共投资者散布了虚假和误导性的声明及信息。

    MilbergLLP在起诉中特别指控称,聚美优品在从第三方平台销售转向商家直销过程中未能披露营收模式调整情况,这种模式的变化给聚美优品此前成功的财务表现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聚美优品没有像事先承诺的那样拓展第三方平台营销服务。因此,指控方认为,当这些不利的事实出现之后,聚美优品的证券价格就出现了下滑,从而进一步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据报道,MilbergLLP正号召在2014年5月16日到11月19日期间的投资者,在2015年2月10日之前向法院申请担任主要原告,从而可以在集体诉讼中成为有资格发起直接诉讼的一员。

    而上周,另外两家律师事务所RobbinsGeller Rudman&Dowd LLP,以及TheRosenLawFirm也基于同样的原因对聚美优品提起集体诉讼。

    “说白了就是业绩不好。”易观智库分析师王小星1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聚美优品之所以遭美国律所集体诉讼,其核心问题就是股价下跌,公司业绩低于预期,投资者对收益不满。数据显示,聚美优品的股价已从8月的39美元降到了上周五的13.5美元,四个月时间股价缩水65%。“企业上市了,拿到了钱,投资效果不好,投资者就会问你拿钱去干吗了?”王小星表示,在欧美成熟的资本市场,如果业绩不好,有机构站出来质疑是常见的事。

    王小星表示,其实之前很多中国概念股在美国也遭遇过集体诉讼,最后都走了和解这条路。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也表示,面对这种情况,企业要积极应对,和解也的确是最好的结果了。

    16日记者联系到聚美优品,该公司表示会出示书面回应,但一直到截稿时,仍未回复。南都记者伊晓霞

    链接

    聚美CEO陈欧微博自辩

    1、我们管理出现了漏洞,早期聚美做非化妆品即平台业务的时候,只要商家提供授权书,加上其在其他大型平台的运营规模作为凭据,我们就会允许商家进入我们的平台。

    2、聚美的选择史无前例,直接挥刀自宫,零容忍地砍掉了整个第三方奢侈品的业务线。有授权的都停掉,从根源上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选择很多人都反对,因为这刀下去,业绩必然受损。

    3、“你只看到聚美被起诉,却没看到背后的利益。”陈欧称,就是因为聚美在负面冲击和砍掉奢侈品第三方业务的双重影响下,最近增速放缓,股价跌了。起诉的目标,自然是公司进行赔偿,这样律所就会赚钱。这在美国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

    相关新闻

    唯品会“扑火”:6元小米电源订单全部发货

    “唯品会订单事件”又有新进展。17日,记者从唯品会方面获悉,该公司决定,对取消的订单全部重新发货,包括已经退款的客户。

    事件起于12月5日,部分消费者在当晚抢购了唯品会一款小米移动电源,原价需要49元,因为店庆搞活动,抢购价只有6元。到了12月8日,已经下单支付的消费者却收到唯品会发来短信,“此款商品所有订单已取消配送,安排返回。

    为何要拦截正在派送中的商品?唯品会方面解释,“6元小米移动电源是原定于12月6日10点上线的。该项6元购商品活动尚未正式上线,正常情况下,消费者是无法通过唯品会主页或任何公开授权的正常渠道进行购买的。因此,我们取消了12月5日产生的相关非正常下单,并返还了用户支付的款项。

    但是,6元小米电源抢购者并不买账。16日晚,唯品会决定恢复这批订单,重新发货。唯品会方面向记者表示,“出于对用户体验的重视,虽然钱已退给用户,但5日下的订单全部会重新发货。

    其实,很多消费者并不知道,发货异常的真正“元凶”在于大数据管理,商品信息流断裂,而不是商家“耍赖”。唯品会方面向记者表示,“到目前为止,公司仍未查明为何在上线前,就有消费者进行了抢购,但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另据国际相关研究显示,零供两方的商品数据不一致给行业带来的损失显著:英国预计在未来五年将有近10亿美元的销售损失是与数据一致性程度低造成的;而澳大利亚将有超过9亿美元的销售和利润损失与数据不一致有关。“而在中国,由于数据不一致带来的销售和利润损失将超过10亿美元。”中国ECR委员会联合主席张成海说。南都记者伊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