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水悠悠 杏花竞秀
永登树屏位于黄河北岸秦王川的南部边缘,一条咸水河,孕育着这方水土上的生灵。树屏是汉代开辟西域的前沿要冲、丝绸古道上的重要门户。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诉说着这里曾经良好的生态环境,沙井文化的精美青铜器、汉代长城的西部起点和古遗址、古烽燧见证着这块土地的厚重与沧桑。据《永登县志》记载:咸水河化石点,位于树屏镇徐家庄村上滩社的东侧,有凤凰山和龙骨湾两处,为新生代第三纪中新世动物化石。主要出土有鹿角、犀牛、巨利齿猪、维曼嵌齿等化石。
杏花村在树屏的西南山谷中,群山环抱,祥瑞恬静,这里有着奇特的天斧沙宫和气势壮观的丹霞地貌,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以千奇百怪的风蚀地貌给人们以无尽的遐想。村口丝路驼峰,酷似昂首征途的骆驼,形象地显现了丝绸古道的景象。大象山如大象向村子缓步起来,形态逼真。登上通海山顶,大川景象让人震撼,那一望无边的山峦起伏的丹霞地貌景观,若大地上的巨幅彩笔画作,波澜壮阔,蔚为大观。近观,那若长城似的在山岭如一堵雄浑的高墙,那如千层饼样色泽艳丽的山峦,那如天造地设的宫殿,那如晨曦中绯红色的大海波涛。不论从哪个角度都是美不胜收,一饱眼福。
沙井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末期的一种文化,1924年安特生最初发现于甘肃省民勤县沙井,故名。时代大体相当于中原地区东周时期。关于沙井文化的族属,专家认为是秦汉之前在河西走廊居住的月氏、乌孙民族。沙井文化是甘肃年代最晚的彩陶文化,也是我国最晚的含有彩陶的文化,它最后随着西去的驼铃声消失在沙漠戈壁之中。到此为止,甘肃彩陶文化便画上了句号。
1980年1月5日在树屏公社赵老湾村(现杏花村)南两公里处发现了一座沙井文化墓葬,由省考古队抢救发掘。该墓位于一座大山的南面两道山梁缓坡之间,墓葬已坍塌,墓的方向呈头北足南。出土铜器共146件,其中鹰头饰4件、鹿形饰6件、铃6件、涡轮形饰83件、犬纹牌饰34件、铲形牌饰3件、圆牌饰11件、残佩件、车部件1件,还有铁器4件。
鹰首杖,非常罕见,可能曾是匈奴某个部落酋长使用的,也可能是其他少数民族的东西,是这一带游牧的民族所遗留之物。整个青铜杖首以雄鹰图案为主,上部是一个鹰首,下面留有安装令牌的孔口。从外形上看,设计者采用了非常夸张的手法,将鹰嘴做得非常宽厚,夸张地表现了鹰的力量。这一作品不仅线条间洁明快,造型生动,而且富有情趣。工匠的高超技艺表现出了鹰的桀骜不训的气质。
如今鹰头饰、鹿形饰等作为珍贵文物和这一文明的代表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厅静静陈列,展示着它曾经的灿烂。
这里是丝绸古道的长城起点。《汉书西域传》载:“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永登及河西走廊的汉长城修筑的时间为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永登县是汉长城的西起点,古老的防御要塞大体沿着咸水河川和庄浪河川而行,纵贯全县南北,直到罗布泊。咸水河中部开始沿河谷向北,经过陈家台、观音寺、柴家坪西,进入庄浪川。长城沿线烽燧遗迹,在咸水河西岸顶上和山城沟中留有,其夯筑方式与敦煌一带发现的汉代烽燧相同。
永登境内的明长城属黄河北岸,由庄浪卫管辖。始自兰州盐场堡,经金城关、安宁堡、沙井驿,进入永登咸水河,沿河北上,至苦水红岘沟附近翻至庄浪河川,进入天祝县境内。明长城有一整套防御管理体系,其沿线有很多城堡、城障。永登境内的有咸水河城,位于咸水河西岸的一座高山上,河水从城东南流过,城东与长城相连,城南筑有二道平行的长城,城为正方形,边长23米。此城正当咸水河中,控扼南北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杏花村凤凰山是永登县东南部的旅游胜地。凤凰山因山形酷似展翅欲飞的凤凰而得名。山的主峰似凤凰头,往下的层层群山象凤翅,远一点的山确似凤尾。
凤凰山顶有个洞,深不可测,传说直通南海,在洞口能听到大海的波涛声,村名又叫它通海山。这里的通海山,有着神奇传说。登上山顶,放眼四望,雄狮守门、大象巡山、卧驼撑天的美景自然天成,各沟各岔杏花灿烂。向近处看,山门、百子宫、神仙洞、三大菩萨殿、通海眼、玉皇阁、凤凰亭、行雨宫顺山摆开,气势恢弘。相传山上的建筑最初建于宋代,原有古建筑惜毁于“文革”。改革开放后村上群众自发捐资兴建,已重现昔日胜景。
历代名人笔下,记录了这里的别样风情。树屏在历史上是的古驿道、盐业基地,咸水河早在汉代文献中就有记载。历史上往来人物众多,记述下了那段历史那个岁月的风土人情。清代杨应琚《据鞍录》中:“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自红城至苦水驿五十里,苦水至皋兰县沙井驿七十里,如由咸水河一路则近二十里。是日,住宿咸水河南之哈家嘴。焦土硗田,汉、土居民仅二十余家”。嘉庆十年(1805年)祁韵士经过此地在《万里行程记》中有记载。道光八年(1828年)方士淦《东归日记》载:“五月三十日,七十里住平番县,山水、树木皆好,城市尤好。六月初一日,七十里红城,红树、黄花,麦麻被野,风景不次高台、张掖,且近黄河。又五十里哈家嘴,山路尤妙”。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其《荷戈纪程》中记述了经过这里的行程。民国时期著名记者范长江的《中国西北角》中详细记述了树屏,民国二十四年高良佐随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邵元冲西行写的《西行随轺纪》中“沿途怪石峻嶙,错综杂出,循水流西行五里,抵哈家嘴,此地川盐为特产,设盐局,惟圜萧条。又行一时许,经咸水河,峰峦绵延,如十万大兵,连营扎寨,车驰驶而过,尘烟滚滚,气象雄壮”。这是对树屏真实而详细的记述。时过景迁,今天的树屏却是风景秀丽,物阜民殷。
这里文化教育之风浓厚。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霍钟玉等在哈家嘴创办了梅公书院,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建立了崖头私塾。这里的文化名人层出不穷,咸水河廖文夔“以军功叠保花翎游击,同治兵乱适遇陕西回民反清军攻咸水河,自辰至申,因众寡不敌,被掳去,不屈而死”。道光二十九年把夔生撰写的《咸水河把氏历代家谱序》中记载“夫夔生之曾祖由可舍迁于咸水河,近已成大众矣”。咸水河人廖文螭“诰封武功将军,晋封武显将军,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武举。积功官至副将”。树屏保人陈缉堂“光绪戊子(1888年)举人,辛卯科恩赐翰林院检讨”。咸水河人廖文骏,光绪年间任武昭都尉,积功保荐为花翎都司。咸丰年间张有为考中廪生,光绪年间陈镜清为监生。周应沣,光绪十四年中举,民国时任教于甘肃省立法政专门学校、兰州中山大学、甘肃省立五中等学校,一生著述颇丰。
因为干旱少雨,杏花村先辈就在各沟各岔栽种耐旱的杏树,杏树早春开花,灿烂芬芳,香气迷人,秋来果实累累,甘甜爽口。杏花村人在干旱的故土上靠种植杏树改变生产,美化生活。1958年因这里杏树茂盛,取诗意的杏花做为村名。从此,杏花村成为引人注目、令人想望的地方。现在,杏花村风景秀丽,通海山殿宇错落,每年农历二月十九传统庙会上人山人海,传承着一方文化,延续着一方民俗。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树屏杏花村中虽没有美酒,却有灵秀的山,壮美的丹霞地貌,有丰厚的人文历史,有甘甜通红的杏子。
这里人文与杏花共灿烂,山川与传说皆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