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巨资引入咪表泊车终成摆设 被人工收费模式取代

03.05.2015  13:45

    原标题:北京巨资引入咪表泊车终成摆设 被人工收费模式取代

    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北京市曾斥巨资停车引入咪表管理系统,但时至今日却基本成了摆设。咪表泊车收费这种较为先进的方式,遭遇水土不服,被停车管理公司层层转包的人工收取停车费的方式所取代,“劣币驱除良币”。

    北京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在一些主要街道安装了150台咪表,开始试点运营。2000年,便因使用率低暂停了咪表收费。2004年,北京市运输局正式批复了公联顺达公司在市属124条路段、12002个车位进行6093支咪表安装使用的试点工作。2009年5月,公联顺达完成了咪表的测试,安装了1000台咪表。

    根据记者了解,上世纪90年代安装的是从国外引进的咪表,每台的造价都在数万元以上,但是这批咪表在2001年前后基本停用。2004年以后,安装的国产咪表造价是5千多元。

    北京曾斥巨资安装的的咪表,现在则全部处于停用状态。很多街道早已不见咪表的踪影。在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街的路边,记者发现了还未被拆除的咪表,但是这些咪表表头的指示灯都已经熄灭,根本没有使用。记者询问路人,大多数都表示没有使用过咪表。“不知道怎么收费”、“直接给停车收费员交钱更方便”是大多数接受采访的市民不使用咪表的原因。

    市民不知咪表如何使用,那当初投巨资购咪表的公司为何不进行推广呢?记者致电公联顺达公司询问,工作人员表明早在3年多前就将所管咪表拆除弃用。至于原因,工作人员表示并不清楚。

    在咪表推行之初,作为交通管理专家,时任北京市交通局副局长的段里仁曾希望,能够把停车收费现代化,不再用落后的手工收费的方法。咪表泊车管理这种国际通行的计时收费方式没有在北京推行开来,在他看来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收费方式很麻烦,二是管理上的诸多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巨资咪表成摆设的尴尬局面也引起了北京社科院管理研究所所长张耕的注意。张耕认为,以咪表收费为代表的电子收费模式面临的最大挑战除了管理,还来自于人工收费模式下已经形成的既得利益者们。一是大量的停车收费员将面临下岗;二是人工收费随意性的盈利将无法实现。

    “北京对于停车费管理陈旧的多头管理体制,和先进的停车收费系统,不能融合在一起,因为系统先进透明了,在停车费上的既得利益者,就难以浑水摸鱼,把公共资源的收益装进自己的腰包。”张耕说。

    北京市交通委的数据显示,该市共有110多家停车企业,经营着5.8万个路侧占道停车位,按占道费标准计算,2013年应向政府缴纳近3.9亿元占道费。该市财政局2011年曾公布,2010年收取的占道费为2110万元,随后3年再无公布占道费收入和去向。 (记者 甘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