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百姓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习总书记考察贫困地区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华池县是陕甘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区域。要打赢这场攻坚战,就必须将以往“撒胡椒面”式粗放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按照甘肃省今年提出的“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思路,华池县因地制宜,全面开展了“干部住进贫困户,贴近贫困、感受贫困、解决贫困”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全县3000多名“双联”干部背着铺盖卷进深山、下基层,住进贫困户家中,由原来的“走读”式转变为“住读”。
这样做是必须的。只有这样和老百姓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只有与联系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真实地贴近贫困,感受贫困。“双联”干部“住读”的意义在于,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改变老百姓的生活习惯,给贫困户长长精神,帮他们树立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另外,这也能从根本上解决干部“帮扶漂浮、脱贫脱节”的问题。
11月15日晚,我从北京招商回来。适逢连日下雨,我心里更加惦念所联的两户困难群众。心头记挂此事,一晚上没有睡踏实。第二天早晨,我带了铺盖,再一次前往联系点樊庄村,在我联系的贫困户徐海东家住了下来。上次来这里,我了解到徐海东的父亲患有腿疾,做完手术落下了终身残疾,再加上孩子年幼和本人离异,这才致贫。在今天的农村,虽然药费报销比例已经达到80%,但对于患大病的农民来说,药费依然是一笔较大的负担。
迎面走来的徐海东,是一个精瘦的小伙子,身体还算结实,精神状态却不太好。也许是过早遭遇家庭变故的原因吧,他显得沉默寡言。倒是徐海东的父亲张徐清拄着单拐,急急地迎我进院。院子里,5孔土窑洞一字排开,农具家什摆放整齐,比我上次来的时候干净利落了不少。徐海东的儿子小程程完全没有我上次来时那样拘谨了,一路跟着我跑跑跳跳进了院子。这次来,我带给他家的是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除了洗涤用品外还有两把菜刀。我叮嘱徐母:切菜时一定要将生熟分开,免得病从口入。这位坚强的农家大嫂,家里家外一把好手,61岁的人了,还在为这个艰难的家庭支撑着。
问及家里的生活状况,徐母说:现在日子和以前比起来好多了,通村公路能到她家附近,电视机也有了信号,乡上还给她家打了水窖。但是由于老伴早年患有腿疾,做手术后落下后遗症,根本不能下地干活。
我问在一旁沉默不言的徐海东,今后有什么打算?小伙子说: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在外打工只能出蛮力根本挣不了几个钱,我想明年依靠“双联”贷款项目发展养殖业,把家里的20亩地全种上全膜玉米,把日子好好过一过。
听完徐海东一番话,我心里有些放心——这小伙子头脑清楚,只是少文化没技术加上家里有病号才致贫。我鼓励他,穷不怕,就怕没志气没打算,只要把日子过好了,好姑娘自然会抢着跟你的!
夜深了,山村的夜晚异样地寂静。坐在农家炕头上,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陕甘边革命老区,它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党带领人民军队奔赴抗日前线、走向新中国的出发点。革命老区的人民不能这样贫困、守穷,我们干部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必须打赢精准扶贫这场战役。我也更加深切地感到,为这方热土的发展、为这里群众的小康,我们还有更多的责任要担起来,还有更多的事要去努力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