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和政县城关镇着力解决群众矛盾纠纷侧记

09.10.2014  18:30

  原标题:事事有回音 件件有着落——和政县城关镇着力解决群众矛盾纠纷侧记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真的好,为我们解决了拖了7年的大难题,村里的群众无不叫好。”今年46岁的羊兴国原是城关镇龙泉村人,他所说的大难题其实是一件上访积案。

  羊兴国告诉笔者,2007年,在县城龙泉广场、三馆一中心、和政中学建设时,包括他在内的110户拆迁户被集中安置到沈家庄新村,当时县上与拆迁户达成协议,县上承诺提供自来水入户、供电入户、铺设污水管网、道路硬化,办理《集体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村民们舍小家,顾大家,搬离了祖辈居住的老家,住到了安置点,但除了新房子,只是接通了水和电,其他的承诺都没有兑现。他们多次反映,但毫无进展,时隔六、七年无人问津。今年,正值全国上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沈家庄新村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再次来到县信访局上访,恰逢当日是书记县长接访日,县上负责人获悉此事后,当日就到沈家庄新村实地走访,并现场办公,协调县城建部门、城关镇政府,尽快为该村硬化2600米的巷路、铺设污水管网、水电免除入户安装费、统一办理《集体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并投资10万元建成一处占地1.5亩的健身活动场,兑现政府的承诺。拖了7年的老大难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时至今日,沈家庄新村三纵六横的路面已全部硬化,上下水全部接通,每条巷路都安装了路灯,健身活动场上篮球、乒乓球、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每天傍晚,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广场上,跳起欢快的舞蹈,孩子们或打篮球,或打乒乓球,其乐融融。该村村民唐忠义说:“没有县上、镇上领导的关心,就没有沈家庄新村的今天,这件事说明,真正将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到了实处,我们由衷的赞成。”

  据城关镇党委书记康曦介绍,为了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真正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做到以服务群众为宗旨,着力解决最基层、最难点领域的突出问题,自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该镇树立“问题我来解决、办法我来研究”的工作理念,用群众的眼光,从群众的角度想问题、看问题、处理问题,结合县上开展的“大接访、化积案、顺民怨”活动,半年多时间里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11件,成功率达到99%,接待上访群众506人次,当场解决答复506人次,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40件,其中涉及历年征地拆迁、项目建设中遗留问题23件,均已成功调处;17件信访积案成功调处15件,2件正在协调办理之中,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畅通了信访渠道,理顺了群众情绪。

  马学林等58户群众居住在城关镇西关村下河滩新村,门前不足5米的河道内淤泥堵塞、垃圾成堆,加上河道左岸村民搭建了十余个简易厕所,不仅臭气熏天,而且到了汛期给附近群众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村民们多次反映未果。马学林说,2007年夏天,和政发生“8·25”洪灾,水位猛涨,该河道内由于淤泥沉积,垃圾成堆,洪水冲入村民家中,幸未造成人员伤亡。从那以后村民们晚上睡觉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再发生洪灾。后来县上责成城关镇、县城建、水电等部门清理了河道,但由于力度不大,沿途简易厕所也未拆除,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久而久之,河道又被淤泥和垃圾堆满。今年8月,村民们又开始夜不能寐,遂联名到城关镇上访。镇负责人接访后立即到现场勘查,听取群众意见,当即协调县扶贫办负责人,解决资金48万元,次日便动工对河道垃圾进行拉运,对淤泥进行清理,拆除了河道内的10余个简易厕所,同时修建了650米的河道挡水墙。工程完工后,镇负责人邀请群众代表来验收,发现河道修直后,旁边的路面高低不平、参差不齐,又协调相关部门硬化了该道路,硬化后的路面比原来宽了1.5米。

  西关村支部书记马勇说:“自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不论是镇上的领导还是工作人员,接待群众反映问题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了以前的推诿扯皮。干部们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作自己的事,想办法给予解决,就是办不了的也耐心解释,说明原因,赢得群众的理解。”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