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辞官”刺痛这个社会的“恋官”神经

17.07.2014  16:46

  没有例外,“平阳副县长周慧辞官”成为了众多媒体持续关注的焦点话题。

  “体制内”的人一直是最受媒体“欢迎”的群体,无论是他们的着装打扮、言行举止,还是他们家属子女、老表舅子的“出格言行”,都是媒体聚焦灯时刻扫描的重点。

  近年来,凡是“体制内”辞官的,无论地区单位、职务职级,总能在社会上荡起一些“涟漪”,比如去年四川一副镇长辞职,以及媒体时不时炒作的“80年公务员辞职”,始终吸引着媒体眼光、吊起了公众胃口,更何况这次是“县长辞官”。

  “周慧辞官”之所以这么“”,关键是人们有几点“想不通”:当其他人正在为当上公务员而参与竞争激烈的公考时,他为什么会把“铁饭碗”不当回事?当许多“体制内”的人正在为“天花板”、“副科病”苦恼之际,他为什么对这个有份量的官位“毫不顾惜”?对于这些“想不通”,周慧用“夏虫不可语冰”挡了回去,让人们对他的“行为艺术”更加“感冒”。

  官员辞职在国外并不稀奇,但在我国却是“大事”。因为,“学而优则仕”已经作为“文化基因”植入了人们的骨髓,在社会大众的眼中,官场的正逻辑是“只进不出、只升不降”,辞官的原因无外乎“出错、违纪、犯法”,否则,定会引发五花八门的揣度和非议。

  因此,质疑“周慧辞官”的表面上是媒体和网站,而背后则是这种“行为艺术”有悖于数千年的“官本位”思想,它挑战了社会的价值取向,刺痛了公众的“恋官”神经。

  毫不夸张地说,“恋官”心态是埋藏在民众意识层面的一种群体性心理疾病,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有“做官才有出息、从政才是本事”的价值评判定律,还有“旱涝保收、油水多多”的享乐驱利心态,加上就业竞争激烈、创业风险太大的社会现实环境,使“体制内”充满诱惑,让不少人对官位及“附属红利”欲罢不能、趋之若鹜。

  “恋官”心态的负面影响不只在官场,关键是它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评判和是非标准,阻碍着党政机关人才的自由顺畅流动,左右着国家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的学习取向和就业导向,这些都是危及党的执政根本的思想毒瘤。

  流风日下,不可不严行禁止。要淡化消除人们的恋官情结非一朝一夕的事,除需要强化官德教育、收紧治吏之网,让“为官不易”“官不聊生”真正成为常态外,还应花大力气培育创业环境,真正尊重、培养、关心、爱护创业人才,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扩大就业选择面,使每个行业、每个职业都有尊严,民众才不会去挤“体制内”这条独木桥。

  “花朵未养正,社会莫恋官”。淡化恋官情结最为关键的是,从娃娃抓起、从教育抓起,进行“养正毓德,精存自生”教育,培养下一代端正的心性和行为,养其正心、正德、正见、正行,既为他们奠定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知识基础,也为党涵养长期执政、永续执政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