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奉真旧体诗词集《此身未忍负流光》研讨会举行

16.10.2015  11:54

    原标题:抒发感悟律韵美 书写生活情至真

  周奉真旧体诗词集《此身未忍负流光》研讨会在兰举行

  林家英先生(中)在研讨会上发言。本报首席记者 雷媛 摄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近日,周奉真旧体诗词集《此身未忍负流光》研讨会在兰州举行。中国古典诗词大家林家英教授,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程金城教授,甘肃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叶舟,甘肃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著名作家马步升,《甘肃日报》文教部主任尚德琪,香港《文汇报》甘肃分社社长王岳等参会。

  此前,周奉真旧体诗词集《此身未忍负流光——默缘堂廿年吟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诗集涵括了作者1994年至2015年间的649首旧体诗词。恰如诗人叶舟所言:这一本层峦叠嶂、杂花生树的诗集,既有作者咏史寄情、访朋问友的慷慨篇什,也有作者大地漫步、指点山川的瑰丽想象;既有怀人感物、判断四序的沉着书写,亦有他云游宦海、长途奔袭当中的点滴记录。

  在座谈会上,众位专家学者围绕《此身未忍负流光》一书,谈诗词格律,说诗人审美,进而深入到对古典诗词的创作以及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思考,使这次座谈会充满了浓郁的学术气息。

  八十高龄的林家英先生是蜚声国内的古典诗词鉴赏家和创作者,她现在每天都会收到几本来自全国各地寄送的诗词书,而她总是将这些书刊送给自己校外的学生或古典诗词的爱好者。囿于视力,她自己已不再翻阅。今年盛夏之际,收到周奉真的《此身未忍负流光》一书后,她直言受友人相托自己翻开了这本沉甸甸的书籍。“我看得比较慢,感觉书的编排挺有意思,最近几年的东西(编排)在前面,我是从后往前看的,看下来的印象是作者起步的时候每一年的作品不是很多,慢慢地多了,再到最近几年的更深一个层次。我觉得这是符合一个创作者从起步到发展的一个过程的,是一条比较扎实的创作道路。

  由此,林家英先生展开了话题。她说,现在一些年轻人学诗学不久就不断地琳琅满目地(写了不少诗词),包括一些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内。因为学的时候,古典诗词的格律不一定在课堂上学得到,这些年轻人将来在诗词上欲求发展,应该走像周奉真这样扎实的创作之路,格律之于诗词,犹如柱石之于大厦,在谈及该书的格律运用时,林家英先生的评价是:周奉真对整体格律的驾驭没有问题。

  在分析该书的诗词内容与诗情特点时,林家英表达了与其有同窗之谊的林东海先生(该书序言作者)一样的观点:(周奉真)笔下所流露者,无非真情。她提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当读到周奉真为悼念逝去的母亲而写的那首诗作时,也忍不住感动连连,难以忘怀。与此同时,林家英先生说该诗集中的多首《无题》诗作亦给了她特别的感受,并直言“(周奉真的)《无题》有李商隐的意味。”也是在周奉真的这部“吟草”中,林家英先生感受到了诗美。她说诗学的感情是浓缩的,而这种感情是离不开诗歌创作者的审美,这种审美浓缩的是创作者的人生情感和体验,如果没有真美,没有真善,读者便不会感受到诗美。

  谈及诗美这一命题,林家英特别强调了一个“”字。她认为这个“”字实则是“诗中有我”。“诗中有我”应属于诗人自己的发现、感受和思考。在“吟草”中,林家英读出了作者周奉真的“人生世界”——作者经历了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岁月,但信念如一,不曾更改。在林家英眼中,周奉真最难能可贵是在“诗中有我”的写作中道出了真正的自我,并由这个自我印证了社会的风貌,体现的是时代进程。这也印证了何谓好诗。所谓好诗不是写自我的,而是写大家的、写社会的、写时代的,也就是诗史即国史。

  《童蒙者拾其香草》是作者周奉真写在该诗集前的一篇自序,表达了他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刻认知和独特见解。林家英先生特别表达了对此文的欣赏——她说从那些文字里,她读出了一个诗人的学识积淀,以及他对生活和诗意的透彻理解。

  程金城教授说,古典诗词一度被“冷落”,被新诗所“遮蔽”,但在(新诗)过去了将近百年之后,我们再度回头却发现古典诗词是根本不能被边缘化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它自身的魅力。所以,现在我们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又倒回来了,原来讲新文学的时候,古体诗是不在之列的,近些年来却有一种新趋势——把古典诗词又纳入到了21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框架里。现在这一领域已形成了一个趋向,就是从读经典中受益并开启古典文学创作的研究。从这个角度而言,《此身未忍负流光》是有一种贡献意义的作品。

  两个多小时的研讨会上,始终弥漫着坦诚而真挚的气氛,在林家英、程金城之后,马步升、叶舟、尚德琪、王岳等分别从古典诗词的弘扬与鉴赏等方面,给予该书高度的评价。大家认为周奉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有着独特的理解,并身体力行,为传承创新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 (首席记者雷媛)

( 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