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中国人对尊严很陌生 对社会没有安全感
周国平是属于哲学的。在他眼里:“这是一个物质浪漫取代精神浪漫的时代”。
他怎样诠释幸福、人生、道德、尊严、人文精神、现代教育?近日,周国平新书《幸福的哲学》、《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从尼采到人文精神,从医疗现状到教育改革,从人生哲学到幸福观念……两本书收录了周国平在1996年~2012年的讲演内容,呈现出他的思想脉络。
日前,周国平接受了记者独家专访。
法治社会才能尊重生命价值
话题从“生命”开始。近日,在江西省宜春市的公交车上,高三男生柳艳兵不顾剧痛,夺下歹徒手中的刀。“每天在报纸中都能看到好几条这类新闻。”周国平说:“当下社会缺少信仰,因而缺乏道德自律。”事实上,近年来,令他担忧的青少年恶性案件频发。如,2013年复旦投毒案,2010年药家鑫撞人杀人案,2004年马加爵杀人案等。“这些情形说明了一个共同问题—对生命的冷漠和冷酷。冷漠的病菌已经在侵蚀年轻一代的心灵。”对此,周国平给出两个“药方”:信仰和法治。
周国平说:“中国有两个学者是最早研究、引进西方哲学的。一个是王国维,一个是严复。以西方哲学为对照,他们发现了中国的问题。王国维发现,中国历来没有纯粹的哲学。严复发现,中国历来没有个人自由。”
然而,在当今的市场化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思想启蒙的氛围突然消散,商业热潮迅速席卷全国。时尚取代了思潮成为时代主要景观。”周国平发现,蔑视生命的传统又有了新的表现—在金钱面前,生命毫无价值。
谈及医疗腐败、食品安全问题等,周国平认为:当下社会,一是缺乏信仰,二是缺乏法治。他说:“如果说西方社会最上层是上帝,最下层是个人,那么中间就是社会。社会是为两头服务的。一方面,鼓励灵魂的追求,另一方面保护个人的利益。而我们太重视社会,忽视两头。因此,它反而成为低质量的社会。”
“由于我们本来就轻视生命的价值,因此,过去是‘在权力面前,生命等于零’,现在变成‘在金钱面前,生命等于零’。”
周国平认为,当前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信仰缺失问题。“人们对精神生活不够重视,并且缺乏道德自律。”
他认为,只有建设法治社会,才能更好地尊重生命的价值。“法治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保护人的生命权利。为此要建立起一种秩序,在这种秩序中,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行使他的生命权利,去追求他的利益和幸福,同时又不得侵犯别人的生命权利,不得损害别人的利益和幸福。”
周国平说:“我们现在离这个标准还很远。什么时候我们在这个社会里普遍有安全感了,就可以说,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了。”
人需要对生命负责
面对社会乱象,周国平试图从哲学中追索答案。
据近日公布的“2014年中国投资移民白皮书”称,教育质量、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是中国高净值人群移民的最主要原因,分别是21%、20%和19%。
周国平认为,中国有蔑视生命价值的传统。专制政治是绝对蔑视生命的,在专制权力面前,生命等于零,没有一点价值。两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不知道剥夺了多少无辜的生命。这样的传统很可怕,它一直影响到现在。“我们只要回顾一下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文革’,就清楚了”。
周国平在他的散文集《人与永恒》中就曾表达过“人需要对生命负责”的观念。他这样说:“在我看来,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就无严肃可言,平庸就是最大的不严肃。”
“如果不从法律上确保公民的生命权,如果不树立全民尊重生命的意识,难保历史不会重演。”周国平说,“伪劣食品、医疗腐败等,就是不尊重生命的表现。”
他指出,我们缺乏对“尊严”的认识,很少人有这样一个观念:做人是有尊严的,人是有灵魂的。他曾在《内在的从容》一书中写道:“在西方人文传统中有一个重要观念,便是人的尊严。其经典表达就是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按照这个观念,每个人都是一个有尊严的精神性存在,不可被当作手段使用。对于今天许多国人来说,这个观念何其陌生,往往只把自己用作了谋利的手段,互相之间也只把对方用作了谋利的手段。”
周国平认为,一个人如果知道灵魂的高贵和尊严,一定会平等待人。
周国平作为一个研究哲学的学者,发现现在的观众不爱听他讲哲学家、讲尼采。大家更愿意听他谈幸福、谈人生。这与他经历过的上世纪80年代何等不同。
那时,周国平在6平方米的地下室中,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彼时,谈哲学还是件时髦的事情。
“那个年代,大家一度追求精神浪漫,看哲学书是很时髦的事情。但那只是昙花一现。”但是他也说:“那时的狂热也不正常。是人们精神饥饿的时间太长了,突然有了‘点心’,大家就狂吃,却不消化。”
尼采也反对“扩招”
让年轻人重拾对人文精神的追求,教育是“重启”的关键按钮。
“现在许多人在谈教育理念、大学理念。在我看来,这个理念应该就是人文精神。”周国平说:“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它决定了教育的使命、目标和标准。没有伦理精神,教育就没有灵魂,就是徒有其表的教育。”
周国平激烈地批评说:“当今教育的种种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而且失落得相当全面。”
他说:“人文精神的教育应该从中学开始。现在中学没有一门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在法国,中学有哲学课,以伦理学、宇宙本体论等学科为中心,让学生讨论。归根到底,我们缺乏重视哲学的传统。”
他认为,现在的教育问题弊病有三。第一,是急功近利。“市场支配大学教育,所谓‘与市场接轨’,大学成了职业培训场”。“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学校类型越来越单一化,职业教育萎缩,技校或关门或升级,由中专变大专,大专变大学,然后再扩招。”周国平甚至还写过一篇《尼采反对“扩招”》的文章。
他指出,本来大学应该是精英教育,但现在精英没有了,大学中更多的是职业教育,功利性强,但不对口,没有针对性。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很荒唐。
第二,是应试教育。“我认为,只要高考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高考的成绩不但决定了学生的命运,而且决定了学校、校长、教师的命运。就像教师所说:我们像挂在应试列车上的一节车厢,工资、奖金、职称、学校排名,都与高考成绩挂钩。因此,必然的结果是,不应试就无法生存。”
第三,是腐败。他强调,教育腐败是最可怕,也是最可恨的。“在一切文明国家和时代,大学都是抵御社会腐败的堡垒,如果大学也腐败了,就真没有希望了。”
但是,周国平并不悲观。“尽管现在物质浪漫取代精神浪漫,但不论在哪个时代,总有一批人有追求精神价值的本能,对自己的灵魂有要求,但他们不会是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