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甘肃苦甲之地探路旅游扶贫

15.02.2017  17:05

从古都西安出发,沿渭河溯流西进,一路所见,大多是大西北的黄褐山峦。然而,行至水穷处,峰回路转间,山险水秀,林木葱茏,好似桃花源。

这里是地处甘肃省定西市的渭河源。一提到定西,许多人总会想起:集雨水窖、抗旱地膜、马铃薯,以及左宗棠的那句“陇中苦瘠甲于天下”。2014年,全市还有896个贫困村、83.92万贫困人口,占定西总人口的28%以上。

最近三五年,在国家大力倡导下,当地也开始探索旅游扶贫。曾经的偏僻之地能否成为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大景区?贫困山村拿什么留住远方游客?最贫穷的人口,靠什么攥紧旅游扶贫机遇?这是定西旅游扶贫的三大核心问题,仍在寻求破解之道。

渭河源:如何建成大景区?

2014年以来,国家启动旅游扶贫行动,定西换个眼光看自己,并不全是苦、旱、愁,南部的渭源、漳县、岷县及陇西4个县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带,是渭河源头,也很美丽,旅游扶贫大有潜力。

渭河源头有神奇的鸟鼠同穴山,有天坑地缝遮阳山,有陇上仙境贵清山。这里也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渭河两岸密布着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古老文化,历史上大禹导渭、秦献公兵临渭首、隋炀帝西巡狩猎等典故数不胜数。

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末,当地部分山区居民住的还是茅草屋,2012年以前渭河源村的群众出山只有河滩没有路。多年来,当地所谓的旅游,基本上是本地人的郊游。

过去,我们这里就是老天爷的胳肢窝!因为偏僻,所以美丽。”渭源县旅游局副局长杨宏宇说。渭河源头多年来美丽而不动人,老百姓则是抱着金饭碗受穷。

大景区首先得有连接外部的大交通。“十二五”以来,定西市境内兰渝铁路、兰海高速、连霍高速等路网日益密集。“老天爷的胳肢窝”成为甘肃中南部的十字路口。短短几年间,定西市游客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以漳县为例,2016年全县旅游人数达到153万,是2013年游客人数的两倍。全县依托景区开设农家乐184户,接待游客4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700多万元。

当地干部介绍,渭河源头游客虽然在明显增长,但放在井喷式增长的国内自驾游、休闲游的大盘子里,依然微乎其微。大部分游客是省内游、市内游,定位模糊,景点琐碎、缺乏整合和旅游线路的“串联”。在渭源县,农家乐只有百余家,在景区摆摊出售旅游商品的群众也只有上百人。

定西市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张全有说:“缺乏知名度、美誉度,是旅游扶贫亟需破题的一大难题。

小山村:如何留住远方客?

在“天坑地缝”遮阳山下的漳县大草滩镇新联村,60岁的刘文堂当过村民小组长,却一直是贫困户。

1992年,定西地区初次提出旅游开发,刘文堂看到了这里面的致富机会。1995年,他打算开农家乐。可是,当他好不容易说服客人来家做客之后,短短1公里多的山路崎岖难行,一路上尽是“人没院子猪没圈”的村容村貌。到了他家,客人走进低矮、昏暗的土坯房,刘文堂的妻子正打算做一顿香喷喷的饭露一手,客人就被一股浓烈的炕烟味熏走了。

山美不等于山村美。贫困的乡村的确保留有相对完整的民俗文化,但也往往房破路烂屋卫生差,和刘文堂一样,许多贫困群众背靠青山吃不上山。小山村如果不美丽、不给力,大多数群众仍然难以共享发展,旅游扶贫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新联村房倒屋裂,损失惨重。一年后,在国家和省市县的投资下,新联村灾后重建,焕然一新,刘文堂一家获得4万元资助,破天荒地盖起一栋2层小楼,建成了农家乐,现在每年能营业6个月,纯收入有两万多元。

从遮阳山景区到新联村,只有1公里多。而实现农家乐致富的梦想,刘文堂却用了20年。2014年7月,漳县县委、县政府鼓励新联村带头发展农家乐。40户村民积极报名,县里补助2万多元,在新房里配发沙发、床和床上用品。同时配发到村的还有40多匹从山丹军马场买来的骏马,它们被免费发给部分群众,作为他们在景区拉客挣钱的营生。整个村庄道路硬化,小河上架起拱桥,路边修起凉亭。

承接大景区带来的旅游红利,仅靠改善村子基础设施并不够。在渭源县,有一个山村发展农家乐已经有差不多3年了,仍然只有4家农家乐。为了旅游富民,县里投入巨资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一体化改善了村内基础条件。然而,新村房子整齐划一,家家户户院子很小,没有地方栽种果菜,从“小桥流水人家”变成了不城不乡的城乡结合部。旅游扶贫,同样需要找准定位、整体包装。

贫困户:如何抓住脱贫机遇?

隆冬时节,《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来到渭河源景区脚下的渭源县渭河源村,女主人朱桂琴系着围裙忙着为来年开办农家乐腌制腊肉和山野菜。以前,朱桂琴一家种地、打工,然而家里两个上大学的孩子加上生病的老人,使他们入不敷出,经常欠债。

从渭河源村步行15分钟就可以到达渭河源景区。去年国庆节,朱桂琴正在家里忙着,有6名游客上门问她能不能做点农家饭,她很高兴地为客人做了一大锅农家杂粮饭、煮了一大盆洋芋,以及家中的腌制小菜。当客人问多少钱时,她迟疑了一下,说每人6元。这个价钱连客人都觉得不好意思,他们塞给朱桂琴50元钱。

朱桂琴恍然大悟,自己的做饭手艺原来能够变现成钱。她家开办了农家乐,开业3个多月,赚了1万多元。

扶持开办农家乐是目前旅游扶贫最主要的方式。漳县旅游委办公室主任武政荣说,开办一户农家乐的费用在20万元左右,但对于多数贫困群众来说,这无疑是个天文数字,政府必须给予物资或贴息贷款等帮扶。

来到朱桂琴家时,正有亲戚来访,她摆出了自己亲手做的点心,用清冽的山泉水为客人沏茶。她家距离林区不到20分钟路程,过去往往是快到饭点时分,她才跑到林区采摘天然、绿色的各种野菜。显然,她还没有意识到这些对城里人非常稀罕的东西,都能变成自己的收入。

甘肃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介绍,目前贫困群众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增收的途径主要有5个,一是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二是在乡村旅游经营户中参与接待服务;三是出售自家的农副土特产品;四是参加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土地流转获取租金;五是以资金、人力、土地参与乡村旅游经营获取入股分红。目前,在贫困户深层次参与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