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御状式”电视问政担不起权力监督重任
8月5日,某台《经视问政》节目中曝光了衡阳县某检查站负责人涉嫌执法犯法的行为,在节目录制现场,衡阳市市长当场决定“明天就让他们停职”。
这种“快意决断”引起了网上热议,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则怀疑作秀。这恐怕与人们对“电视问政”的认识有关。有的看到了“问政”,处理问题立竿见影,大快人心;有的则只看到了“电视”,且不说这种停职程序值得商榷,单说当下流传的部分领导和电视台的“双簧戏”桥段,就会让人浮想联翩。
然而,不管是问政还是作秀,这种电视问政模式,恐怕都担不起权力监督和群众路线的重任。
应该说,电视问政诞生之初,寄托着老百姓维权的期望。当这一缕阳光照到权力的幕后时,每个人都听到了政务公开前进的脚步。但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电视问政显得落后了一步。因为这70分钟的阳光,照不到权力的每个角落,探照灯式的问政,也难免留下“疑难杂症”的死角。
更关键的是,这种“告御状式”的问政更多彰显的是领导的权力,而非群众的问题和公民的权利。古时告御状,利益受损、求告无门的百姓总得绕过当地部门,向更高级别的“青天老爷”甚至皇帝诉苦,期望借权力之威维护自己的利益。现在有些“当场处理”的电视问政,不也是沿袭这一思路吗?在这个舞台上,主角是领导,“反派”是违法违纪分子,结果是赢得百姓好评。节目的高潮也往往在领导的痛斥,或整改或停职。如此一来,具体问题当然可能很快解决,但我们要明白,不法分子害怕的是曝光、是领导,而让不法分子只害怕领导和偶然曝光,还不是真正的群众路线。
真正的群众路线是对人民的敬畏,这种敬畏来自于各级官员对手中权力来自谁、服务谁的清醒认识。而这种认识,在电视问政里其实很难看到。
怎样才能看到?答案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官员不得不时时接受群众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节目中主持人所说的愿望,镜头离开后,干部们仍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