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官员博导”要去利益化

30.06.2015  12:14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就全面深化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召开发布会,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晓求介绍,既要大幅缩减在职博士生录取比例,又要大幅减掉兼职博导人数,特别是在机关担任领导的博士生导师。(《新京报》)

    “官员博导”存在于大多数设立了博士点的大学,而且一直饱受诟病,全国政协委员杨春时曾多次建议对此进行清理。但是,这种“仕而优则学”的现象却愈演愈烈。

    博导在国外高校只是一个工作岗位,不论是教授还是助理教授,只要具有博士学位、有科研经费、本人有水平有能力,符合条件就可以担任。而且博导是一个流动岗位,不带学生就不能再称为博导。但在中国,它却变成了学术荣誉的象征,成了教授之上的“教授”。

    现实中不乏一些学而优则仕的学者型官员,这些官员具有一定的学术造诣,从能力上说担责博导并不一定就不合格。但显而易见的是,一旦进入仕途,担任领导职务尤其是高级别领导职务以后,行政事务缠身,根本无暇顾及教学事宜。更重要的是,学术的归学术,官场的归官场,这是两种不同的体系,需要的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两者根本无法兼顾。

    但是,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看中官员背后的社会关系网和人脉,倾向于选择“官员博导”——虽然多数情况下这只是一厢情愿。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部分在学术上有造诣的博导,却招不到合适的学生。这些问题,无疑都影响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公正分配,还会损害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声誉。

    高校热衷于请官员当兼职博导,当然不是冲着官员的学术能力去的,所看重的必然是官员能带来利益。比如,教育系统的官员能够为高校带来学科点、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利益,财政系统的官员能够为高校带来资金方面的利益……高校和官员表面上“互惠互利”,各取所需,但实质上却是官员拿行政权力同校方的学术权力进行交换。

    告别“官员博导”,需要高校的自觉。我们希望人民大学能够循序渐进地推进这项改革,也希望其他高校能够跟上中国人民大学的步子。当然,告别“官员博导”,最关键还要褪去“博导”头上的光环,让其回归本位。如此,官员才不会有当博导的意愿。而更重要的还是打消高校聘请官员担任“博导”的冲动,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减少行政权力对高校办学权的干涉,使高校拥有充分的独立、自主办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