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城新发现摩崖石刻考证记
许占虎
2012年5月,为妥善保护徽县境内现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古碑,县上决定修建“徽县历史文化碑林”,我被抽调入工作组。为了尽快掌握县内古碑情况,2012年10月24日,天蒙蒙亮,我与县政府督学王世平,县志办干部曹鹏雁、县文化馆人员即组成考察组,在全县境内排查古碑与摩崖石刻分布情况。中午时分,我们来到虞关乡宋代仙人关吴王城遗址。时显秋末,顺峡谷膨胀起来的凉风被山顶上悬着的太阳压制住,稍有点暖意。透过阳光忽明忽暗的缝隙,边走边查看地形,在距嘉陵江80米高处吴王城遗址南侧约150米处,一块类似石印的崖壁上发现有凿字痕迹。这时日近中午,在太阳光线的映衬下,字迹越发清晰,借助望远镜的功能我们几人抢翻辨认出:“此事、军、川兵、周郎”几字,经实际目测,摩崖与地面高约18米 ,壁面通高3.46米,宽1.56米,上刻碑文“制、縂、察、此人、此事、图、川兵、自古、斩蛟龙、不见晋朝、南山、太尉、周郎、御前诸军”等语句。初步辨析拟认为南宋初驻军题刻摩崖文字。
考察组发现宋代仙人关吴王城遗址摩崖石刻后,于11月12日组织县文化馆相关人员立即搭架及拓片清理辨认工作。经组织县内有关人员斟酌,碑首横写“制总管府观察口处”八字符,每字21厘米见方,碑体内文字计16列,每列32字符,共计约512字符。因年代久远,摩崖上端遭受锈蚀,下端风化严重,多数字迹模糊不清,暂辨认出刻字144颗。
新发现吴王城宋代摩崖石刻
仙人关吴王城位于甘肃陇南徽县南部虞关乡境内,属嘉陵江上游。此道为历史上通蜀故道,与现陕西省略阳县白水江镇相邻,是南宋王朝北抗金兵,南通巴蜀,三道关隘(大散关、仙人关、剑门关)中的一关。徽县县级文物古城堡遗址。历代文人墨客都留下赞美的诗词、歌赋。
如唐代诗人李白《蜀道难》:“青泥何盘盘……天梯石栈相钩连”。又据《徽县志》第八卷126页注,唐宋八大家之首柳宗元的《兴州江运记》“自长举北至于青泥山(历史上称青泥岭),又西抵于成州,过栗亭川,逾宝井堡,崖谷峻隘,十里百折。负重而上,若蹈利刃。盛秋水潦,穷冬雨雪,深泥积水,相辅为害。颠踣腾箱,血流栈道。糗粮刍藁,填谷委山,牛马群畜相籍物故,运夫毕力,守卒延颈。嗷嗷之声,其可哀也,若是者绵三百里而余” 。此地集三国文化、唐宋文化、蜀道文化、关隘文化为一体,其地理地位和历史地位很高。
吴王城宋代摩崖石刻
据《袖珍中国史》第二十六章“南宋恢复无成”第136页注“公元1129年,金兵分遣娄室入陕西,其正兵南下,宋高宗赵构任张浚为西北宣抚使,以拒娄室。浚战败于富平(今陕西兴平县),陕西遂陷。但在张浚的极力推荐下,宋高宗赵构任赵开理财,用刘子羽、吴玠、吴璘为将,死保全蜀”。在这期间驻守大散关、仙人关的吴玠、吴璘与金兵殊死搏斗,共用险峻地理展开大小战役数十次,其中最著名的战役就是仙人关战役,仙人关大捷创下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后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作为战争史上的范例永久铭录。
又据《袖珍中国史》及《宋史》第二十六章,137页注“公元1139年,因金兵内部斗争。金宗弼回上京(今吉林阿城县),此时南宋兵力已较初稍强。宋高宗命大将刘锜讨伐宗弼所部于安徽阜阳挫败金兵,岳飞从湖北进兵,亦有郾城之捷(今河南境内)。吴璘亦出兵收复了陕西若干州郡。正使据金收腹失地之际,而宋高宗赵构,听信奸侫秦桧谗言执意言和,把诸将召还杀忠将岳飞,和金人成立和约: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在陕西宝鸡市南),岁奉银绢各25万两、匹。宋高宗称城于金,于是罢三宣抚司、改其兵为某州驻扎御前诸军,而设总领以司其财赋”。
笔者从考证和翻阅大量历史书籍证明,新发现吴王城南宋摩崖石刻与历史相吻合,石刻上出现的“制总管府、司、御前诸军”等字是南宋时朝廷应用的文本,其正文内容大概是褒奖镇守仙人关,吴玠、吴璘二位将帅及手下的大将军杨从义的一篇文章。这个摩崖石刻的发现,对研究南宋王朝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有较高的学术和考古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