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当企业家遇到“两会”

07.03.2015  14:18

  中国兰州网3月7日消息  一位相识多年的企业家朋友,赴京开“两会”,行前约老友一聚,话题只有一个:说什么,做什么。

  中国企业家的年度标志性聚会,大抵有四个。一是博鳌论坛,因部委及地方政府官员到会者众,是一次政商勾兑的热闹场合;二是达沃斯论坛,基本上是互联网新贵、央企领导人与国际政商界的“炉边闲话”;三是亚布力年会,算是一些中生代民营企业家和自由派经济学家们的“半闭门会”;第四,则是举国瞩目、最具有公共特征的北京“两会”。

  这四个会里,企业家朋友最向往去开的,却也是最不会开的正是“两会”。

  今年参加“两会“的民营企业家达到了创纪录的规模,根据计算,在胡润百富榜上的1271位富豪中,有203位是此次全国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比例约为六分之一,在全部5200余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集体中,他们的比例则为4%。这些富豪的净资产合计达2.9万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相当于1992年底的中国广义货币总量,或当今奥地利的国内生产总值。

  “两会”体制,就本质而言是现代政治代议制度的体现。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列举了六种政治制度,他认为,把个人政治、少数人统治与多数人统治结合在一起,让三者相互监督的“混合体制”是六种体制中最好的一种。不过在中国,它的制度设计则带有鲜明而难以言表的“中国特色”。

  一般说来,代表议政所涉及的范畴为三类,一类是泛公共性事务,一类是专业领域性事务,一类是对政府工作及责任的监督和评价。

  那么,让人感兴趣的是,当这203位民营企业家被选出来参与到国家公共事务的讨论时,他们分别代表的是怎样的族群和利益诉求,与其他界别的代表相比,他们在公共事务的讨论中具备了怎样的优势,以及其参与的方式及结果又呈现为怎样的态势。

  我们首先看到的一个景象是,企业家阶层作为一个独立群体,得到了社会的公认。这一局面的形成,无疑与中国经济及社会变革的基本面貌有关。

  首先,在承认市场竞争的政策环境中,量大面广的民营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力量,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民营资本成为投资与消费的最良性的驱动势力;

  其次,企业家的自我意识、财富意识和阶层意识全面苏醒;

  第三,管理作为一门技术被应用于广泛的经济和非经济领域,市场化的企业家行为成为社会创新和新秩序建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