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卓治沙造绿记
原标题:吴亚卓治沙造绿记
新华社兰州4月18日电(记者张文静)4月中旬,在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北部的沙漠里,吴亚卓和同事带着当地群众开始挖取肉苁蓉。他们用双手小心翼翼刨开沙窝,青蓝色的肉苁蓉就露出了头。在不远处的沙丘上,去年栽下的梭梭已冲出沙地,随着微风轻轻舞动。
4年前,就职于北京一家金融公司的博士吴亚卓和很多“金领”一样,拿着近百万元年薪,过着惬意生活。
“做金融来钱快、挣得多,但还想做点更有意义的事。”做投资分析时,吴亚卓常会接触到生态保护、食品保健等领域,那会儿,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绿色生活的“种子”就种到了他心里。
一次偶然机会,他结识了中国矿业大学生态功能材料研究所教授张增志。张增志主持研发了一项“用于荒漠化治理低成本新材料技术”,通过蓄水渗膜接种“沙漠人参”肉苁蓉。
“利用新技术,在沙漠里先种植梭梭,再接种上肉苁蓉,最终锁住流沙,绿化沙漠,造福百姓。”张增志介绍,治理沙漠只投入不产出是当前最大的困境,梭梭作为固沙植物本身没有经济效益,群众种植积极性不高,接了肉苁蓉,有了经济收入,群众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接种了肉苁蓉的梭梭有了水分补给长势更好。
两人一拍即合,先固沙再发展沙产业。
2013年,吴亚卓辞职。这位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做出的决定,令身边人感到吃惊甚至惋惜,他的爱人还一度以为他发疯了。
多次考察后,2014年初,吴亚卓和张增志在临泽北部沙漠找到了种植梭梭和肉苁蓉的适宜环境。“这里有梭梭林,可直接接种,也可以扩大梭梭种植面积。”当机立断,他们成立了甘肃芸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还说服了几个同为博士的北京朋友,在沙漠腹地开启“绿色梦”。
当地政府获悉北京博士“西游”治沙造绿,深受感动,为他们争取土地和贴息贷款项目。但在项目落地之前,吴亚卓和同事不得不在露天的沙漠搭起临时帐篷。白天,他们和当地农民一起,扎进“沙窝窝”,种植梭梭,铺盖滴水管,接种肉苁蓉。晚上,他们思量着如何提高成活率和产量,如何带动更多群众参与。
两年多的坚守,吴亚卓和同事在沙漠腹地种植了5000亩肉苁蓉,还带动当地千余名农民就业。每逢梭梭种植和肉苁蓉收获季节,他们大量招工,绝大多数工人都是临泽当地留守妇女。“种梭梭、挖肉苁蓉,一天工钱100元到200元。”临泽县鸭暖乡大鸭村一妇女告诉记者,自己因照顾孩子,无法外出打工,吴亚卓的企业为她提供了增收渠道。
在政府支持下,吴亚卓所在企业得到了200万元贴息贷款,在沙漠附近,建起了二层小楼的办公基地,既方便员工管护,也为打工群众提供了便利。
“我们计划今年再增种600亩梭梭。”吴亚卓说,他还打算将梭梭和肉苁蓉分割管护,交由当地群众按亩数承包,“所有苗子等前期成本我们出,农户承包管护,届时我们以市场价收购。”
张增志认为,通过企业、高校和政府的合作,临泽探索的大力栽种梭梭、人工培育肉苁蓉的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治沙方式,实现了固沙和发展沙产业的双赢。
站在沙地上,放眼四周,这片荒芜的沙漠充满了勃勃生机。吴亚卓三年多的坚守,也使妻子渐渐理解了他的举动。
“治沙造绿,往小了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往大了说,恢复河西走廊生态环境,这比谈成了几单金融业务更有意义。”吴亚卓说,张掖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他期盼着有朝一日,将这一技术推广至中亚等丝路沿线国家。(完)
( 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