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地的深情—2016西部诗歌峰会”启幕

26.06.2016  22:55

    原标题:聚集金城畅谈 “诗和远方”—— “来自大地的深情—2016西部诗歌峰会”启幕

    6月25日,由中共兰州市委、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会主办的“文化兰州·全民共享”公益项目系列活动《来自大地的深情—2016西部诗歌峰会》在兰州盛大启幕。

    此次“来自大地的深情—2016西部诗歌峰会”邀请了诗人欧阳江河,翟永明,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晓明,著名学者、评论家、莫言国际写作中心主任张清华,《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大昆仑》杂志主编阿尔丁夫·翼人在内的40余位省内外诗人共同出席。另外,来自兰州各大高校诗歌社团代表及民间文学爱好者也参加了诗歌峰会。

    “大漠化古韵,西域有新风。”西部这片热土滋养了无数诗性的灵魂,无论是在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时期,还是在白话文写作变革以来的新诗发展历程中,我国西部诗人和西部诗人的创作在中国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发言的是欧阳江河,他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了他细腻的内心和诗人的情怀:他认为,以往对西部诗歌的想象大都是边塞、战争,是武将奔驰沙场的酣畅,是遥望滚滚黄沙的苍凉。西部是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是茶叶、白银、丝绸途经的地方。以诗歌的眼光对西部诗歌重新命名是重新理解西部诗歌的关键,应该把它作为范畴和方法论,而不仅仅是美学的、景观的。西部不仅仅意味着过去还意味着现在和未来。

    张清华也畅谈了对西部和诗的认识:“在西部、在兰州,让我感受到这里的人们对文学、诗歌真诚真实的热爱。西部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个地理概念。在中国文化里西部是一个特殊文化地理,是丝绸之路的方位,也是文化信仰的想象之处。西部是地理文化的高地也是精神信仰的高地,这是个巨大的文化议题。

    他总结道,现代以来,西部诗歌经历了几个时期:革命时期的西部诗歌兴盛,体现为需要建设的边疆土地和少数民族革命浪漫主义美学标准,代表人物有闻捷、贺敬之等;第二个时期的西部诗歌如周涛、杨牧、章德益的现实主义书写,对地貌、习俗、有美感的特殊生活经历做多维文化想象;第三代就是以昌耀为代表的以张扬生命为主的张力感强的诗。海子的西部之行对他的诗歌写作也具有巨大意义,他的诗歌涉及黄河、恒河、尼罗河,但这些想象基础都是西部。西部地理坐标使得海子语言既扎向了传统之根又不吝现代性表达。西部诗歌给我总的感受是一种广阔的地理定位、文化想象,西部诗人以巨大的情怀和抱负为当代诗歌贡献了结构性元素,具有很大的讨论意义。

    李敬泽从“一带一路”战略阐释了自己对西部诗歌的感观,来兰州后,知道了有一种蓝叫做“兰州蓝”。“一带一路”,不仅仅是经济和外交战略,也意味着对西部新格局的改变。讨论西部,讨论西部诗歌,我们应该从重新认识西部开始,西部诗歌与文学,确实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我省著名诗人彭金山也做了精彩发言,并以其缜密的诗歌理论让在场的专家和观众格外关注。在他看来,我省诗歌是西部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诗歌分两个重要时期。第一时期是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两位诗人李季、闻捷两次来兰州,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一些重要的诗歌,这些诗歌同时也促进了我省诗歌发展,但当时我省本土诗人和诗歌的阵容总体来说不算强大。改革开放到90年代以来是一个繁荣期,属于老中青三代的“合唱”时期。唐祈、何来、李老乡、林染、阳飏等多位60后诗人的创作很有成效。近年来校园诗人发展不错,我对他们怀抱希望。

    他还将甘肃诗歌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自然和土地的神性写作,体现为甘南藏族诗人的作品,前一阵阳飏、古马的《青海湖二重唱》就体现出了这种神性写作;第二是对乡土、乡情的民族性格的书写,如高凯、牛庆国的诗歌。李老乡的《羊皮筏子》那种对人存在的悖论、灵魂的撕裂的书写让人过目不忘;第三是一种赶超地域性的写作,如唐欣、娜夜的诗歌。总之,西部诗歌、西部诗人都来自这块大地的赐予和诗人自己切身的生命体验。

    阿尔丁夫·翼人、陈晓明等其他学者也相继发表了自己对西部、对诗歌的思考,他们在这次盛会上济济一堂,共同见证我国西北诗人在诗歌创作、研究方面取得的卓越成绩,共同研讨西北诗歌新的发展方向。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常务副部长蒋朗朗,兰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朱建军分别致辞。

( 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