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兵讲那抗战的故事

07.09.2015  10:02

王庆瑞

庞雨水(右一)

王益华(左二)

  9月2日,兰州市社会各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在兰州战役纪念馆隆重举行,56名甘肃抗战老兵亲临现场,与各界群众一起,缅怀革命先烈,追忆铁血岁月。在活动现场,庞雨水等多位老兵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现场观众讲述了他们那段激情燃烧的抗战岁月。

  庞雨水:13岁潜伏敌营搞情报

  老兵档案:庞雨水,生于1927年,河北曲阳人。13岁潜入日军少年团,为八路军提供情报。1943年,随部队前往延安。新中国成立后,进入西安解放军第一步兵学校上学。后支援大西北,转业至兰州。1986年,从兰州针织厂退休。

  1940年,日军侵占了庞雨水的家乡河北曲阳。那年,庞雨水只有13岁。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做。

  野北村距离庞雨水家约8里地。一天上午,日本鬼子以开会为由把全村人集中到一个大院子,用机枪扫射,杀害了1000多人,全村仅有4人侥幸逃生。而对于这场屠杀,鬼子的理由是野北村私通八路。

  “野北惨案对我的震动非常大。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日本人为什么能耀武扬威?”庞雨水说,这件事更加加深了他对日本鬼子的仇恨。

  这场屠杀后不久,日本鬼子要求每个村子必须派出2名学生,成立所谓的少年团。此时,庞雨水早已是八路军的小联络员。经地下党组织研究,决定让庞雨水以此为机会,打入敌军内部搞情报。

  “我的代号是‘水’,联络人就是我的父亲。”进入少年团后,庞雨水很快取得了日本教官的信任,并被提升为少年团的副团长,为八路军提供了很多重要的情报。

  一年后,因身份暴露,庞雨水脱身后回到了当地区政府,继续做情报工作。一年的卧底生涯,聪明的庞雨水学到了四样“本领”:会背诵日语的字母、会说简单的日语、会唱四首日本歌、会喊日军的出操口令。

  而这些“本领”,后来竟几次阴差阳错地帮助他成功脱险。有一次,区政府让庞雨水到敌占区去送10个公章和10封信。路过一个镇子时,突然遇到了一队日军,而周围却没有藏身之处。情急中,庞雨水站在路边,喊了几句日军的出操口令,又唱了几句日本歌,“鬼子看了看我,笑着过去了”,就这样,他躲过一劫,并顺利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1942年,庞雨水加入了河北曲阳游击队。1943年,他随部队长途跋涉,来到延安。1947年,一野司令部为彭德怀寻找警卫员,政治素质好、年轻机灵的庞雨水被选中,任警卫排排长。此后3年多,他一直生活在彭总身边。

  “如今,仍然有少数人无视历史事实、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历史,让人痛心。作为抗战老兵,我们决不答应,我们要用亲历的历史,予以坚决回击。”演讲结束时,庞雨水激动地说。 

  王庆瑞:14岁兵娃娃只身打鬼子

  老兵档案:王庆瑞,生于1925年,河北定州人。14岁加入望都游击队,在唐县一带打游击。抗战时期,主要从事部队后勤保障工作。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后在宁夏、兰州等地部队任职,上世纪80年代离休,现居兰州。

  1939年,年仅14岁的王庆瑞离开家乡河北定州,加入望都游击队,在唐县一带打游击。

  “刚加入游击队的时候,我年龄小,和几个娃娃兵一起,主要的任务就是破坏日军铁路线、清除汉奸。”王庆瑞说,那时,游击队的装备也很简陋,斗争十分艰苦。

  一次,王庆瑞与6个战友受命给前线送药品、通信器材。虽然大家都穿着便衣,并做了伪装,但要穿过日本鬼子守卫的碉堡,依然十分危险。

  “游击队当时枪比较少,其他人都拿着枪,因为我年龄最小,队长只给了我一颗手榴弹。”王庆瑞说,不巧的是,那天他拉肚子,为了不影响队伍行进,他就让其他战友先走。然而,当王庆瑞解完手准备追战友们的时候,却被一名巡逻的日本鬼子发现。“鬼子让我站住,端着枪就走了过来,越走越近……”王庆瑞紧张极了,但他迅速平静了下来。

  鬼子走到王庆瑞跟前,一只手拿着枪,另一只手准备搜身。就在此时,王庆瑞却拔出手里的手榴弹,狠狠地砸向鬼子的脸。这个鬼子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小娃娃敢出手砸他。

  “我当时用力很大,鬼子倒地后,满脸是血,我抓起他的枪转身就跑,不远处的鬼子听到动静后,立即向我开枪,但我还是侥幸脱身了。”提及这段经历,王庆瑞至今心情仍十分激动。

  一年多的游击队斗争中,王庆瑞总结了许多单身打鬼子的经验:碰到零散的日本鬼子,在他没有发现你身上有武器的时候,就装病号,躺在地上捂住肚子,待他走近了,就先打鬼子眼睛,然后用刀将他解决。

  1941年,王庆瑞担任晋察冀军区三分区后勤部领导的警卫员。1943年,跟随领导调往冀中军区,担任司令员杨成武的警卫员。

  抗战胜利后,王庆瑞开始在军队担任领导职务。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斗。上世纪80年代,王庆瑞从部队离休,现居兰州。

  王益华:7岁起跟随老师搞宣传

  老兵档案:王益华,原名郑淑卿,生于1924年,山东省宁津县人,7岁起跟随老师开展妇女解放、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宣传,15岁进入妇女救国会工作,配合当地八路军抗击日军。

  岁月流逝,硝烟远去。曾经风华正茂的抗战老兵,如今已至暮年,而曾被他们鲜血和泪水浸染的中华大地已是绿草如茵。在兰州市社会各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中,一位头发雪白的老人,站在舞台上,抚摸着身边的一尊雕像,热泪盈眶。

  她叫王益华,今年91岁,她身边的雕像,是活动组织方专门请人为她制作的。王益华的抗战史,从7岁就开始了。

  1931年,7岁的王益华上学了,那时,她的名字叫郑淑卿。在学校,她遇到了一位叫舒聚荣的老师。舒老师除了教授学生文化课之外,还向他们宣扬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提倡反封建、反迷信、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

  那时,舒聚荣除了在学校宣讲,还经常带着学生进村入户,进行宣传。郑淑卿小小年纪,就成为舒老师的“铁杆随从”,老师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

  1936年前后,舒老师和大人们在屋里开会,郑淑卿则被安排到院外站岗、放哨。那时,郑淑卿才知道舒老师是共产党。

  1937年前后,肖华率领115师来到宁津县,创办了“抗日救国学习班”,年仅13岁的郑淑卿参加了这个学习班。1939年,15岁的郑淑卿成为宁津第八区妇女救国会组织委员,三个月后转任第九区妇救会副主任。此时,因为革命需要,她改名为王益华。1940年,王益华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调任宁津县四区妇救会主任。

  1942年,宁津一带日军活动十分猖獗,而王益华几次都躲过了鬼子的搜查。一次,王益华在一个村上进行群众宣传活动时,被汉奸告发,鬼子很快就来找人。正在撤退的王益华不巧跟鬼子碰面。“虽然当时身上有手枪,也有手榴弹,但鬼子很多,一旦开枪就无路可退。”情急之中,王益华将路边一个正在哭闹的小孩子拉过来抱在怀里,顺利脱身。

  1944年,王益华被编入渤海军分区战地工作团,从事党的宣传工作。1963年,王益华任白银冶金动力厂党委副书记,1965年任兰州二毛厂党委副书记,1982年离休。(记者 齐兴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