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兆霖:“少来一点”

30.09.2014  18:21

  作者:吕兆霖

  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道德是什?“德者,本也。”就是品行,就是忠、孝、仁、义、礼、智、信。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的第一位,就是崇德修身。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就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做事认真勤勉,学会帮弱扶困,学会感恩,学会勤俭,学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几年前我去外地看病,住的那家宾馆免费供应自助早餐。客人们井然有序地往盘子里夹食物。我的前面有个六七岁的孩子,拽着他妈妈的衣角说了一句让我为之一震的话:“妈妈,少来点,多了吃不完就浪费了!”更让我想不到的是,他在吃饭的时候,把掉在饭桌上的菜和馒头渣都用小手检起来送到了嘴里。

  这句话和他吃饭的情景,我很欣赏,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当今社会,孩子都跟大人学,精明得很,碰上免费的,肯定会说给我多来点。宁可浪费,首先得把自己撑饱喂肥,根本不管剩下的饭菜狼藉于碗盘之中。而这位小绅士,居然出人意料的要求妈妈“少来点”,并且把掉在饭桌上的菜和馒头渣也吃了!在我看来,一个小孩能要求“少点”就不简单,更何况把掉在饭桌上的饭菜也检起来吃了呢。小小年纪能懂得节俭,很有教养。

  想起我十来岁的时候,还没有这样的觉悟。因为我出生在旧社会,那是民不聊生的年代。因为缺衣少食,让我对“少”始终保持着警惕。每逢过年包饺子,总能引发一场争食的大战。盘子里有限的饺子,教我懂得了多与少的辩证法。我想多吃,哥哥姐姐们就得少吃。如果我吃得少,他们就多吃了。结果,是我把盛饺子的盘子霸在怀里,用手抓着大嚼大吃。我母亲在旁边说:勺娃子,慢点吃,少吃点。吃多了肚子胀破了怎么办?我就大声嚷嚷,我还没有吃饱里,吃饱我就不吃了。总之,饺子是不能少一个,谁要是把筷子伸过来,我就一拳打过去,响起几声叫骂。

  因为时常被“饿”折磨怕了的童年,使我心中常常怀着对“少”的恐惧。

  选择“多”,无疑是在贫穷环境下养成的思维。在这种思维定势下,进取的意义,往往意味着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中,自己要多吃多占。生存的法则,就是宁多勿少,不让自己吃亏。在一个文明富裕的社会,相反,人们会主动选择“少”。

  前两年,有一个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孩子,给我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次学校放假,他去一家酒店打工。一天下午,酒店里来了几位身着西装革履的中国人,他们点了一桌子好酒好菜。旁边坐着几位美国人,他们每人只点了一份食物,在细嚼慢咽。看到中国客人点了那么多酒菜,他们便叽里咕噜的议论起来。当中国客人结完帐走的时候,桌子上剩了一大半酒菜。这时,有两个美国老太太走上前指着桌子上剩下的酒菜叽里咕噜的说了起来。中国客人里有一个会英语的,和她俩对讲了起来。说着说着就吵了起来。大意是,两个美国老太太说他们点的菜太多了,应该打包带回去吃掉。他们就是不带。老太太说你们太浪费了!他们说:浪费的是他们的,跟你们有啥关系?于是就吵了起来。一个美国人打了一个电话,一会儿来了两个警察。问明情况后说:你们花钱是不错,可是资源是有限的,浪费资源是不行的……最后做了罚款处理。

  对于欲望的满足,是多了之后还要更多。清朝是怎么灭亡的?就是因为奢侈腐败。江山都摇摇欲坠了,慈禧太后还挪用军费修颐和园,大过生日,能不灭亡吗?

  和我同住一栋楼的一个小孩,去年暑假跟他妈去了一趟定西亲戚家。因为那里是干旱地区,水资源非常匮乏。几个人用一小盆水洗脸,洗了脸的水用来饮牲口,一点一滴都不能浪费。使这个孩子感触很深。他回来后就非常节约用水,他把洗了脸的水攒起来冲便池,把洗了菜的水攒起来浇花。谁如果浪费水,他就跟谁急眼。

  奢与俭,多与少的博弈,有时是个人内心的一场战争。弃奢取俭和弃“多”取“少”,很大程度上依赖人们在内心抑制贪欲,战胜自己。

  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该选择“少”的时候了。比如:身体里的脂肪层层堆积,胖子增多,肚子大得像青蛙,还需要选择过“多”的营养吗?

  已经把人民的血汗钱装得腰包鼓鼓的,再没地方装了,还需不择手段,挖空心思的“多”赚吗?

  牺牲环境,牺牲资源,牺牲健康,发展速度够快的了,犹嫌不足,还需要多快呢?

  人生境界与社会文明,皆存在与“奢”与“俭”,“多”与“少”的博弈中。

  物质与财富已累计的越来越多了,无需对“少”怀有戒心了,但是,在满足需求时,需要听听那个孩子的话“少来点,多了吃不完就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