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标签逆转源于角色扮演

04.05.2015  02:12

    “90后”生来就任性、娇生惯养、拜金吗?复旦大学日前发布的《互联网与当代大学生系列研究报告》否定了这一说法。报告指出,“90后”大学生从容、理性、务实,是值得信任的、充满正能量的一代。深究其成长环境和时代特征,“丰裕”或成解读“90后”的关键词。

    在眼球效应时代,“90后”在本质上是一种年龄标签。在有色眼镜的遮蔽下,标签论的大行其道,说到底是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一种话语体系的建构。时过境迁,“90后”越来越成熟,社会心态也在逐渐发生变化。“90后”从负面形象到正面形象的转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曾经在西方风靡一时的嬉皮士文化也好,现在大行其道的“90后文化”也罢,都是个体化时代进程中的产物。在家中,他们是任性、叛逆、青春期超长的孩子;在职场,他们是缺乏耐心、频繁跳槽的“迁徙的乌鸦”;在商家眼中,他们是审美趣味和消费偏好难以捉摸的另类。从过去到现在,“90后”在社会评价体系中实现逆转,既和多元、异质的时代心态有关,也和90后自身的角色扮演密不可分。

    在今天,越来越多的“90后”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来撕去标签,来赢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90后”用角色扮演来实现与自我的和解、同群体的交流和对社会的融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寻求一种归属感和身份认同。从容、理性、务实,这些美好的词汇,正是对“90后”社会化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的一种肯定和激励。

    正如社会心理学家霍尔所言,“亚文化仅仅在特定时期出现,它们浮出水面,变得可辨认并被贴上标签,一度成为公众注意的焦点,然后它们淡出、消失或广泛传播而失去了独特性。”在社会学的视野里,“90后”这个概念并不存在,因为每一代人都有过叛逆期,却最终都成为时代接力的主流,而滋养每一代人的文化,也在代际更迭中不断进化。

    曾经被想象误读的“90后”,不可避免要从想象世界走向现实世界。在适应社会、接受社会和融入社会的过程中,“90后”一方面进行自我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建构与重塑,另一方面也对公众的刻板印象进行修复和更新。在社会化的过程中,90后逐渐走向从容、理性和务实。

    法国哲学家福柯有句名言,“一个人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他自己。”一个渐趋成熟的社会,要学会超越身份标签去做价值判断。尽管“90后”不尽完美,其角色扮演却依然值得肯定。只有更多地和时代接轨、更多地和社会融合,“90后”才会真正地成为中坚力量,让现实世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