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40名志愿律师在甘肃办案1800多件

04.08.2014  13:53

  本网讯(记者 赵志锋 李鹏年)“我能强烈地感受到舟曲群众对法律援助的渴盼。”在近日举办的甘肃欢送“1+1”法律援助志愿律师座谈会上,来自北京的志愿律师余涛回顾在甘肃舟曲服务一年来的感受时如是说。

  群众对法律援助的分外渴盼,反映出甘肃法律人才的匮乏现状。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甘肃省需要法律援助的对象达到1200万人,占到总人口的42%。近年来,广大农村及城镇人民群众的法律援助需求不断增加,而援助资金和法律援助人才却十分匮乏。

  作为法律援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门,2009年以来,先后有40名“1+1”志愿律师和27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甘肃的偏远贫困县(区)开展服务,有效缓解了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贫困县(区)律师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对全省法律援助工作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受到了服务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赞誉,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认可。

  办案“雪中送炭

  来自北京、在甘肃藏乡舟曲县服务了一年的律师余涛,今年7月刚刚结束了服务期限,带着留恋离开了这个“藏乡江南”。

  事件回溯到一年前,余涛初到舟曲时,这个少数民族县当时没有一名律师。对有法律需求的当地群众而言,他的到来有着特别的意义。

  2013年12月20日,舟曲县人社局劳动监察大队一王姓队长找余涛咨询南峪水电站和武装部两项工程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当天,刘芳等农民工也前来请求帮助。因为马上快过年了,许多农民工回家心切,情绪不稳,甚至出现过激言行。

  余涛详细询问之后发现,本案中农民工多次希望政府帮助讨要被拖欠的工资,但因用工方与农民工对合同具体条款的理解不一致,致使政府难以协调双方分歧。

  余涛适时劝导农民工通过法律援助的合法途径解决问题,并按照程序引导农民工办理相关援助手续。最终,通过协调,用工方和农民工达成一致意见,被拖欠工资的23名农民工于12月31日顺利拿到了自己的血汗钱。

  “要是没有余律师,我们的辛苦钱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顺利拿到,我们都很感激他……”农民工刘芳感叹道。在回家过年前,刘芳和其他农民工一起为余涛律师送上一面锦旗,锦旗上写着:“公平正义促和谐,法律援助暖人心”。

  甘肃律师张小龙三年前被选派到少数民族县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服务,这一干就是3年,今年7月期满离开了肃南县。《法制日报》记者曾经跟随他采访了一天,切身感受过他对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群众深深的热爱。

  在肃南县服务的三年里,张小龙扎根这里,累计为困难群众办理法援案件200余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400余万元,在当地开展的法律宣传使上万群众受益。

  张小龙去年化解的一起纠纷至今仍让他记忆犹新。招赘女婿王某,在妻子、岳父母相继去世后,侵占岳父母其他女儿安某等3人近万亩草场和20万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征地补偿款,纠纷长达8年未了。

  2013年8月,张小龙介入了这一疑难纠纷的法律援助代理,经过3天的艰苦努力,促使争议双方终于达成和解协议,并进行了司法确认,长达8年的纠纷圆满解决,双方握手言欢。

  不只是“过客

  2009年以来,40名“1+1”志愿律师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放弃高额的执业收入,放弃和家人的团聚,来到甘肃贫困县区服务, 凭借着一腔热血,克服了语言、交通、生活等种种困难和障碍,加班加点开展法律援助,利用所有知识尽力解决服务地困难群众的法律难题,给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统计,40名律师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815件,援助2859人,接待咨询2.9万人次,进行法制宣传463场次,举办法制讲座493场次,化解社会矛盾285件涉及1553人。

  短短的一年服务期限,对很多贫困县区的困难群众而言,志愿律师好比是“匆匆过客”。有时碰上延期,有的志愿律师甚至不能完整地办完一个案子。

  办案只是手段,志愿律师对当地的青年律师和法律工作者毫无保留的指导和培训,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才能为贫困县区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法援队伍。甘肃省司法厅在对所有来甘肃服务的志愿律师逐一建立专门档案,保持经常性的沟通联系基础上,要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虚心向志愿律师学习,在协助办好法律援助个案的同时,注重发掘其人才资源优势[-1.13%],做好“传帮带”工作。

  例如来自天津、曾服务于和政县的志愿律师刘家祥就在60多起案件的办理过程中,与当地的青年律师朱湧一起办案,并手把手耐心指导。通过他的言传身教,朱湧在办案过程中方式方法更加灵活,办案技巧日趋娴熟。

  志愿律师在偏远山区无私奉献的同时,早已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与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心连心。曾在甘肃两当县服务过的志愿律师赵国强,在服务期间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一位受援对象甚至邀请他大年三十一起吃年夜饭。在服务期满离开两当县时,他把自己在陕西的手机号码留给了许多当事人,至今仍有群众通过电话向他咨询法律方面的问题。

  薪火代代相传

  今年7月,又有一批来自北京、广东、浙江、河南的6名“1+1”法律援助志愿律师抵达甘肃,分赴甘肃省迭部、文县、康乐、古浪、肃南、和政等贫困县进行为期一年的法律援助服务工作。

  甘肃省司法厅副厅长钟建龙在举行的欢迎会上说,希望6名志愿律师继续发扬前几批志愿律师的工作精神,把志愿服务与当地司法需求结合起来,把认真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与培养当地法律援助人才起来,并要求各地切实关心志愿律师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

  来自北京的志愿律师李亚琼,今年被选派到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服务。她和其他5名“1+1”志愿律师接过在甘肃援助的 “接力棒”,一到目的地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

  李亚琼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康乐县是她从事法律援助志愿者服务的第二站,去年曾在新疆库尔勒服务一年。到康乐县后,当地群众纷纷来向她咨询法律方面的问题。“最多的时候,有7拨人过来咨询,主要集中在土地使用权纠纷和婚姻纠纷两个方面。

  因为当地群众大都说的是方言,李亚琼坦言在咨询过程中“听的很费劲”,经常要嘱咐他们慢慢讲。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她准备在服务期间将重点放在对群众的普法上。

  目前,6名志愿律师正在甘肃偏远山区进行服务,他们接过了前任志愿律师传递的爱心接力棒,将薪火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来源:法制网

责任编辑: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