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80名干部因送礼被免职,反腐就要玩真的
原标题:一个和八十个,是谁带坏了谁?
流行官场的“送礼风”,介于一般作风问题和严重腐败行为之间,实质上是一种“亚腐败”。旧的腐败形式受到遏制后,目前节日送礼逐渐呈现电子化、信息化、隐蔽化的趋势。那些试图“享受”新型腐败的官员一定要记住: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不要让节日最终变成自己的“劫数”。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近期对争议两年之久的萧县原县委书记毋保良案做出终审裁定,认定毋保良非法收受他人1900万余元财物,以受贿罪判处其无期徒刑。同时,萧县80多名“送礼干部”也被免职,包括县政协正副主席、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县长等多名县领导班子成员,以及财政局长、交通局长、教育局长等十几名县直单位领导。全县23个乡镇中,近20名党政“一把手”被免职。
清廉的官员都是相似的,贪腐的官员却各有各的类型。萧县原县委书记毋保良原本也是个有为的干部,却一度因为“不合群”而遭到官场冷落。2003年,毋保良调任萧县后吸取“教训”,在吃吃喝喝、请请送送中,努力和各级干部搞好关系,进而在“一团和气”中开始收礼受贿。被抓后毋保良抱怨,萧县送礼成风,每逢春节和中秋节,手下各级官员就会以汇报工作名义排队送钱。而一些被免职的“送礼干部”也感到委屈,认为自己当初为了和领导搞好关系,“随大流”送过三五千元,如今被免职处理未免过重。
一个贪官和80多个被免职的属下,到底是谁带坏了谁?这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送礼干部向领导表“孝心”,不管是主动进贡还是“随大流”,都是希望工作得到关照,希望在未来的升迁中领导可以拉自己一把。案件中收礼的县委书记,对送礼行为开始有所“抵抗”,但最终变为“顺应”乃至“利用”。这个复杂过程背后的动机却是简单的,不收礼会被“圈子”孤立进而将影响自己的仕途,收礼则表达了对“潜规则”的因循,于是毋保良选择收礼。从收礼者和送礼者晦暗的心理算计可以看出,这两者之间并不是谁带坏谁的问题,他们只是在互相利用。腐败案件中收礼与送礼的过程,其实就是权力与利益的交换。
毋保良案涉及案值为1900万余元,这个数目在近期的贪腐案件中并不突出,但毋保良的“作案”方式却让该案成为一个典型案例。毋保良非法收受的1900万余元财物,几乎都来自逢年过节、婚嫁中的“人情来往”,其在任县委书记期间每个春节都能收获几百万元。一个贪官和80多个免职属下,都是被节日“送礼风”刮倒的,这一现象发人深思。
流行官场的“送礼风”,介于一般作风问题和严重腐败行为之间,实质上是一种“亚腐败”。从某个时间节点看,有的亚腐败尚未达到触犯刑律的地步,但这种风气却是诱发严重腐败行为的温床,这一点从毋保良案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目前,随着反腐败持续深入地展开,为了某个官职、某个工程而大肆行贿、索贿,直接闯红灯、越红线的人少了,但社会上的亚腐败却有蔓延之势,春节中秋、添丁增岁都成了受贿敛财、利益输送的由头。一些人打着人际交往的幌子,在亚腐败的“毛毛雨”中,最终完成了一幕幕权钱交易的丑剧。
从毋保良案也可以看出,加大“节日反腐”何其必要。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逢年过节的人情往来已成为腐败的遮羞布。这种“往来”混淆了礼与贿、情与法的界限,使一些领导干部疏于防范,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节日反腐”已成为中央“反四风”常态化的一个重要体现,送礼歪风正在得到改善。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旧的腐败形式受到遏制后,目前节日送礼逐渐呈现电子化、信息化、隐蔽化的趋势。
那些试图“享受”新型腐败的官员一定要记住: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不要让节日最终变成自己的“劫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