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的你”成“同学的你”也挺好
教育部在12月16日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明确对高考进行改革。由于《意见》中表示,从2017年开始全国都将开始高考综合改革,即在高考中实施语文、数学、外语3门学科全国统考,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任选3科的考试成绩。因此不少教育领域的从业者以及专家都认为,今后高中很可能将采用“走班制”进行教学,并对没有“固定班级”、“同桌的你”消失等表示担忧。
对于“走班制”,人们目前的主要担忧,主要集中于两个,一个是“会疏于对学生纪律上的要求”;另一个是“没有固定班级,不再有‘同桌的你’,这不利于学生团队观念的培养”。我觉得这种担忧有些杞人忧天。
很清楚,这里的“走班制”,很像大学的“选修课”,即上完某节课,再回到原来的班级。显然,将“走班制”等同于没有“固定班级”是对班级概念的误解。事实上,语数外作为高中主课,依然走着传统固定班级这种教学模式。从时间上看,这三门课程占据着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从形式上看,不管同学怎么变化,他们总是有自己的固定同学,有“同桌的你”。
另外,“走班制”也并不是说时刻在走在变,而是一旦选定,就会固化下来,成为新的班级,也会有新的“同桌的你”。我们总不能说换了一个“你”就再不是“同桌的你”了吧?何况,学习的最大目的在于“学习”,包括知识,也包括人际之间的沟通交往能力。同学本是一种缘分,即便是“同桌的你”变成了“同学的你”,只要纯真的友谊还在就够了。给同学情涂抹上功利色彩,就把教育想偏了。
至于“纪律和团队观念”,这两者之间确实存在一定因果关系,但“走班制”不见得就会导致“疏于纪律要求”。因为尽管走班制学生是“拼凑的班级”,但并非我们想象的“一盘散沙”,一方面,任课老师要完成教学任务,自然要维护好课堂纪律,管理本是教师职责所在;另一方面,学生本身是为学习,必然会有一定自觉性。而且,推行起来,学校也会对“走班”指定班主任。显然,走班不是疏于“纪律”会导致松散,反而由一个管理增加到多个管理,更有利于纪律的维护。事实上,集体荣誉感更多还是体现在“原来的班级”,而随着同学在一起的时间减少,必然会更会珍惜在一起时光。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一旦变大,集体荣誉感只会变得更强而不是弱化。
走班制的核心,是提倡分层次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既是“以人文本”,也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天然禀赋和兴趣爱好是不一致的,对于教师的教学风格的适应也是因人而异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而且,走班制这种教学制度在西方国家也是通行做法。及早与国际接轨,最大限度地给一些偏才怪才怪才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而不是任其湮没。
高中教学“走班制”是大势所趋,其优劣留待时间检验,而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现实情况,需要我们及时预见并充分考虑。但不管如何争议,对于教育,尊重个性、尊崇规律,让高中教学社会效益最大化,应是我们始终秉持的原则,不能丢弃。文/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