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综合施策精准扶贫
2017年以来,合作市一座座民族特色浓郁的藏寨里,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养殖、种植、旅游产业同步发展,村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合作市坚持以增收减贫为核心,以提升脱贫整体效益为目标,综合施策,着力在精准发力上求实效,开创了脱贫攻坚多点发力、多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沿213国道一路前行,坐落在公路边的藏族村寨引人注目,整齐的藏式建筑错落有致,一条条干净的村道连通村户,新建的文化广场高端大气,这里便是昔日不起眼的合作市那吾镇卡四河行政村门娄自然村。
“以前这里是大水坑,现在建成了漂亮的文化广场,村子一下子大变样了!”村民卓玛本告诉记者,村里还进行了村道硬化、风貌改造,大门、围墙、屋顶、门窗等都进行了民族特色改造,改造了农户厕所、牛羊棚圈。
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合作市始终把解决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突出精准扶贫的基础指向,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了覆盖广泛、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有效改善了农牧村生产生活条件。2017年在财政收入较上年减少13.5%的情况下,继续加大投入,安排财政扶贫资金637万元,主要用于补齐“三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力度,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8041万元,全部用于精准扶贫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投资3018万元实施教育项目16个,投资750万元建设“双语”幼儿园4所。全市行政村沥青(水泥)路通畅率、村内道路硬化(沙化)率、有安全稳固住房的贫困户比重、饮水安全农户比例、行政村乡村舞台覆盖率、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行政村动力电覆盖率、行政村通网率、行政村通讯普及率均达到10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6%、95.03%、86.6%。
产业扶贫助农增收
在合作市卡加曼乡香拉行政村拉寨自然村,草莓大棚里的草莓已经挂果;在拉寨天庆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里,180头奶牛长势喜人。
这些都是合作市紧盯贫困人口持续增收这一核心问题,立足资源比较优势,瞄准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多元富民产业的缩影。
合作市紧盯贫困问题,大力拓宽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来源、脱贫致富的渠道,发展高原生态畜牧业和特色种植业,建设犏雌牛养殖示范点3个、犏牛繁育示范点3个,组建犏牛繁育核心群6个,建设牲畜暖棚130座;建设饲草料基地26.5万亩、油菜高产示范田4950亩、藏中药材标准化示范田1000亩,种植藏中药材3500亩,促进贫困农牧民群众增产增收。
同时,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依托当周草原、九层佛阁、美仁大草原等旅游资源,以开发草原风光、民俗风情、宗教文化、生态旅游等为重点,实施“美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建成观景台2处、旅游专业村5个,种植花卉观光园1128亩,发展“农(牧、藏)家乐”100多家,为贫困户增收致富开辟了新渠道。
提升贫困户发展能力
拉寨村45岁的杨进财家庭贫困,不仅要赡养老人还要照顾残疾的弟弟,靠制作售卖铁皮炉子为生。作为建档立卡户,他参加了合作市人社部门组织的电焊工培训,还拿到了结业证。
“以前用铁皮砸炉子,现在用电焊焊生铁炉子,既省力省时又美观,还能卖个好价钱!”杨进财说,掌握电焊技术后,他的生产工艺有了改进,收入也比以前增加了。
为了方便他拉料送货,乡里还为他配发了三轮车。今年,他还拿到2万元资金,对家里整体进行了风貌改造。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合作市始终把提升贫困群众发展能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有效整合扶贫、人社、农牧、科技等部门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技能培训,培训劳动力1387人次,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参加培训比率达到100%。
同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科学制定劳动力输转规划,不断拓宽劳务输转渠道,扩大劳务输转规模,促进了农牧民由体能型务工向技能型务工的转变。全年输转城乡劳动力7438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1.3亿元。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优先考虑解决建档立卡户、低保户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安置100名高校毕业生到公益性岗位就业。加大贫困大学生资助力度,发放贫困大学生就学补助金15万元。 (记者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