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与交流是突破技术转移瓶颈的法则

25.04.2016  21:58

就技术转移而言,缺乏专业的技术转移经理人是瓶颈之一。具有理工科背景,懂金融、懂商业,理解经济和市场规律,在某一行业经历过完整的产品周期,并担任牵头人或负责人5-10年时间的人更有成为合格经理人的潜质。之二就是很少有人既在技术层面具有较为准确的评估技术可行性的能力,又能够对根据技术所得到的终端产品的市场容量、经济性做出精确评估。之三就是行业信息的不透明,致使技术的买方和卖方多只掌握着各自有限的供求信息,加之对高端前沿技术的高风险缺乏认识,以及从事技术转移的机构和个人的互信本身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就是技术转移难,国际技术转移更难的原因。

为解决这些瓶颈并借鉴成功的经验,2016年4月19-20日,甘肃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一行两人在郑州参加了为期两天,由河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主办的“河南首届国际技术转移技术经理人示范培训”。来自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的执行主席陈宁,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技术转移部副主任肖玲,北美技术经理人协会(AUTM)前主席John A. Fraser,Ashley J. Stevens和香港城市大学知识转移处的Chuan David Ai处长,分别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相关政策、国际技术转移操作流程、北美大学技术转移及技术产业化案例以及商业化案例进行了讲解与剖析。

可以借鉴的经验:在如何组建一支技术转移团队及分工的问题上,对于小型技术转移团队,需要根据项目类型招募拥有相同背景和超高综合能力的经理人,每个经理人采取“一跟到底”的形式;大型技术转移机构,由于人数多,业务杂,可采取内外分工形式,对内小组可进行一些前期的工作,比如技术评估、已有专利检索、文献检索、IP保护等,对外的小组则负责寻找市场,并与受让方直接交流。

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技术转移的流程:当大学一项好技术时,需要专业人员对技术进行评估。转移人员通过市场寻找具有兴趣的承接方。此时需要评估此项目终端产品的市场容量和经济性等,展开针对技术授权、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经过多次,有时甚至是长期的谈判和协商,才达到最终签署协议的程度,多数往往半途夭折。但技术转移不仅仅只此一种形式,其合作模式多种多样,对技术转移经理人的要求也很高,技术转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虽然技术转移的难度非常大,但一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国际技术转移是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