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吃百家饭 今报百家恩(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09.02.2015  18:12

  时值隆冬,冷风萧萧,寒意袭人。

  2014年12月21日,孙启生又一次专程从青岛赶回老家山东胶州胶莱镇古兰村。16岁离村进城,靠扛煤“”出一个企业的孙启生,总是想着法子回馈乡里,如今又跟让村里老人安享晚年“拧上了劲儿”。

  自2014年开始,孙启生每月为古兰村70多名老年人送温暖,雷打不动。“上个月天气变冷,启生就为俺们置办了棉被和毛毯。”孙桂珍老人将这次送的5公斤香米、1斤茶叶放到了三轮车上,“你别看俺脸冻得通红,可心里热乎着呢!当年的娃没忘记村里人,他这是回来报恩呐。

  “报恩?”记者的疑惑让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这事得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说起,启生的大哥刚成年却遭遇车祸去世,他娘心脏病,没多久也走了。”那时候,孙启生才十来岁,他弟弟四五岁,家里没有壮劳力,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当时乡亲们都不宽裕,但仍经常为兄弟俩送上份热菜、递上个馒头。

  “我身上穿的衣服是乡亲们给的,后来家里的房子也是大家帮忙盖的。”孙启生感慨万千。他16岁那年到青岛沧口一带为当地居民送煤,“临走还向村里老少爷们借了2000元作为启动资金。”2004年,他组建了自己的公司,公司业务越做越大。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没有当年叔叔婶子们的帮助,我不会有今天。”孙启生当着乡亲们的面说,我不图名、不图利,就是想报答你们的一饭一瓦之恩。从2008年开始,孙启生每年为15户五保、低保家庭“送温暖”——每到冬天都会送一吨煤。古兰村村支书孙启恩说:“谁家有人病了,启生起码会送去个三五千块;谁家有喜事,他也会给包一个大红包。

  孙启生负担电费,村里的路灯又亮了;孙启生把自家房子装修成图书室,方便村民们学文化、学技术;村里要改变脏乱差的村容村貌,孙启生把公司的铲车停在村里专门用来打扫卫生;村里的大喇叭坏了3个,孙启生每次都从青岛买新的……

  面对古兰村的空巢老人现象,如何让老人安享晚年成了孙启生最关心的事。2013年,孙启生个人出资350万元,建起了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村里的老人可在这里免费吃午饭、打台球、下棋、看电视,饭后还能在休息室睡午觉。

  “村里的小辈也都很支持,主动当志愿者,免费为老人做饭。”孙启生说,除了自己,已有13个人加盟爱心接力团队,无偿为老人提供生活用品。

  孙启生已拟好了2015年的计划:继续完善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动员邻村的孤寡老人过来;拿出30万元硬化村子的生产路;投资200万元建钓鱼场,让老人多一个休闲的地方……他还想在村里建设一个敬老院,设备条件都和城里一样,让村里老人真正安享晚年。“等我老了,也不麻烦孩子们,就住在自己建的敬老院,跟村里的老伙计一起养鸡、种菜、拉家常。

        

  【记者手记】

  孙启生觉得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命运相连,他的上衣左胸前绣着国旗,他出资修建的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前也飘着国旗。他说,搭上了国家快速发展的列车,致富应当回馈社会,就从回馈家乡开始吧。

  与孙启生聊天,说得最多的是“报恩”。谈起30多年前乡亲们对自己的帮助,这位在外打拼多年的硬汉仍会哽咽。如今的煤炭生意不好做,可孙启生回报乡亲的信念依然坚定,已制定了今年更加“宏伟”的计划。

  现实中,有人会觉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些“虚无缥缈”,无从下手。知恩图报的孙启生给我们做了一个好示范,那就是从身边做起,互帮互爱,回馈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