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一个“绿色建筑”梦
中国兰州网4月10日消息 盖房子,离不开砖块水泥。“盖100平方米的房子,若干年后是留下200吨建筑垃圾,还是留下可循环利用的10吨钢材?”当年正是这个问题,激励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单银木“异想天开”——选择从事“绿色建筑”,发展钢结构产业。
一路发展一路创新
单银木第一次看到日本市中心建筑工地时目瞪口呆:现场干干净净,不见扬尘,很少有人进出,盖房像搭积木一样,与国内泥泞遍地、飞尘扬天、人头攒动的场景有天壤之别。那是20年前。
经过一番细致考察,单银木把发展目标对准钢结构住宅产业。“这是节能、节地、节材的绿色产业,利国利民。”
然而创业艰难。“没有技术,没有标准,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分管集团技术研发的副总裁杨强跃掰着手指,细数一堆困难:没有与钢结构住宅匹配的结构体系;楼板的建造技术与配套产品不完善;适用的内外墙材料与技术缺乏;常用的机构体系,房间内凸柱与钢梁外露;构件需要防火防腐;不同地区的风力、地震等级差异很大,严寒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对墙体的保温、隔热效果也不一样。
每项实验都要反复再反复,仅一个结构构件、连接节点、三板体系性能的试验检验,就来回做了52次。研发人员冒着严寒酷暑,足迹踏遍大江南北。
研发前沿技术,离不开雄厚的科技实力。最早由十几名研究人员组成的研发中心,现在已扩大到300余人。企业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是我国首个钢结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资质在行业中最高、最全。
科技投入费用出人意料地巨大,每年光科研人员工资就几千万元。“投资数亿元的项目,两年没有订单,6年不赚钱,如果没有信念和定力,早就坚持不下去了。”杨强跃感慨。
2000年底,位于杭州的瑞丰大厦项目动工。周围的市民用惊讶的目光看着这幢大厦的快速崛起:不见运送砖瓦的工程车来来去去,造房好像搭积木,几天一层地往上蹿。这是杭萧钢构承建、国内首次完全依靠自主技术建造的高层钢结构大楼,只花6个月,24层、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的钢结构大楼拔地而起。
多年来,杭萧钢构在楼承板、内外墙板、梁柱节点、结构体系、构件形式、钢结构住宅、防腐防火和施工工法等方面先后获得包括“钢结构住宅体系”发明专利在内的近300项国家专利成果。
如今,杭萧钢构又拥有最新的“核心技术”:杭萧第三代钢结构建筑技术——钢管束混凝土束剪力墙体系,已经通过清华大学结构工程实验室检测、天津国家固定灭火系统和耐火试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测,具有良好的抗震及防火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