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险资另类投资压力 高现金价值保险产品成主打

18.12.2014  14:03

  近两年因遇满期和退保高峰,今年年末银保渠道猛推高现金价值产品策略将增加险企的流动性风险

  2014年仅剩最后十几天,更具有吸引力的高现金价值保险产品成为不少保险公司的银保渠道主打产品,甚至连此前对这类产品“不感冒”的部分中小险企也加入进来。

  不过,有险企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恰逢近两年银保满期和退保高峰,年末渠道猛推高现金价值的策略,将增加险企的流动性风险。特别是部分投资比较激进的保险公司较多投向地方融资平台、不动产、信托计划等资产领域,若遇经济下行,这类领域的部分资产信用风险逐步暴露,保险公司坏账风险增大。

   高现价产品融资成本高

  《证券日报》记者独家获得的资料显示,年底冲刺阶段,多家保险公司在银保渠道推高现金价值产品,不少险企同时主推多款高现金价值产品。而在此前保监会严控高现价产品的大环境下,很多以高现价产品为主要保费来源的中小型保险公司不得不严控此类业务。

  今年以来,各保险公司高现价产品销售规模迅速提升,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

  1月,保监会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保监发3号文),提出单个网点合作保险公司不超过3家,并要求保障型和长期类保险的保费收入之和不得低于代理保险业务总保费收入的20%。

  随后保监会又下发了《关于规范高现金价值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保监发12号文),要求保险公司年度高现价产品规模应控制在资本金2倍以内,对于2013年已售高现价产品超标的,要求5年等比例缩减规模。

  接着,保监会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身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高现价产品不得报备报批,若规则正式落地,保险公司将无法补充更新产品,无力应对外部市场变化,尤其是利率变化。

  上述险企人士认为,从高现价产品本身来讲,年末高现价产品大量销售使保险公司承受巨大的投资和风控压力。

  首先是高现价产品融资成本较高,保险公司投资水平难以覆盖。银行渠道高现价产品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要求在6%-8%。相比之下,2013年全年保险行业平均投资收益率为5.04%,是4年来的最高水平。可见,当前保险行业投资能力不足以支撑高现价产品的巨量销售。

  其次是高现价产品客户投资周期短,即保险公司负债端久期较短,而资产端为满足收益需求,往往将资金投向收益高、期限长的另类资产上,导致“短钱长用”,造成期限错配。

  该人士表示,为分散风险,部分保险公司在旺季营销阶段加大了代理保险业务转型发展。一方面将在综合考虑高现价产品代销业务接续性与风险控制必要性的前提下,适当控制高现价产品销售规模。另一方面,加大产品转型力度,开展长期储蓄型及风险保障型产品的专项营销活动,并对营销人员开展转型培训,提升销售能力。再者,明年将重点控制一年期高现价产品销售额度,适度放开二年期高现价保险产品。

   银监会严控存款“冲时点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银监会出台的相关规定,为保险公司年末猛推高现金价值产品提供了有利条件。

  9月中旬,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236号文),要求商业银行不得设立时点性存款规模考评指标,合理控制月末存款偏离率,设置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236号文同时明令禁止了高息揽存、以贷转存、理财产品倒存等八类违规吸存模式。

  上述险企人士表示,236号文的实施,将使银行调整理财发行节奏,并促使银行表外理财转化为存款和表内保本理财。表外理财的扩张虽然能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但主要目的还是希望考核时间点资金从理财还原为存款,以应对存贷比考核,当表外理财已难以充当稳定存款的工具后,银行将会转向存款和保本型理财,这将会降低当前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与此同时,银行管理锁定资金的难度加大,可能会促使商业银行通过投资期限的拉长来减少存款的波动,短期理财的占比将会下降。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降低,以及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占比的下降,为银保渠道高现价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有利环境。

  另外,近期有银保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临近年末有客户将保险产品退保之后投入股市。记者就此咨询多位一线销售人员,不少销售人员表示,将保费退保之后投入股市的情况确实存在,但也并不多见。

  事实上,包括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在内的多家上市险企,在今年中报中提到了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其他金融产品对银保的冲击。中国人寿总裁林岱仁更是在11月25日的公司全球开放日上表示,当前其发展的一大挑战就是受金融理财产品竞争影响,银保产品退保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