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古道”写新篇 ——徽县积极挖掘保护青泥古道文化小记

11.11.2015  10:13

  人文纪录片《青泥岭》开机拍摄、“陇蜀古道——青泥道”学术研讨会暨摄影采风文学笔会活动举行、青泥岭古道文化研究会成立……近年来,徽县把挖掘青泥古道文化作为打造县域文化的核心来抓,着力提升青泥古道学术研究水平,推动了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徽县境内的青泥古道作为古代秦陇入蜀的必经之道,被誉为“秦陇屏障、巴蜀咽喉”,至今隐藏在徽县水阳乡、大河店乡、嘉陵镇、虞关乡境内的青泥岭山脉中。青泥古道以其艰险的路径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历史上为文人墨客所嗟叹。李白在《蜀道难》中为后人留下了“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千古名句,杜甫也在《水会渡》诗中对青泥古道留下了“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的无限感慨。

  李白诗中所提的“青泥”,是指徽县境内的青泥岭。青泥岭绵延20多公里,主峰铁山海拔1746米,是蜀道从长安到四川成都途中三道险岭(秦岭、青泥岭、剑门)中的最险山峰,其地理位置复杂多样,是最崎岖、最雄伟、最壮观险要的一岭。据《史记》记载,这条古道从殷商通蜀,秦以前称故道,汉代称陈仓道和嘉陵道。青泥岭以北至陕西宝鸡为北故道,以南至陕西汉中沔水接金牛道这段为南故道,历史上把这条故道总称为蜀道。

  青泥古道自古属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商贾贸易经此转运。南边的茶叶、丝绸、造纸等通过青泥古道运往长安等地,而西北的盐、铁器、种子等则通过青泥古道输送到成都等地。历经沧桑巨变,昔日商贾云集的青泥古道已沉寂于苍茫的崇山峻岭之中。

  近年来,徽县把青泥古道文化作为县域文化的核心来抓。徽县成立青泥古道文化研究会,对青泥古道的历史变迁、文化价值、保护开发等进行深入研究。投资75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保护文化遗存,把大河店乡青泥村打造成了全省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在青泥村的文化广场,有两座白色塑像,左边的诗圣杜甫面容清癯,手中拿的毛笔似乎重若千斤;而右边的诗仙李白则显得神采飞扬,他举杯邀月,似乎要和来客一起共醉。9月17日,人文纪录片《青泥岭》开机拍摄,探寻千年古道上的历史印记。10月24日至26日,徽县政协邀请四川大学、兰州大学、上海博物馆、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等院校和单位的专家学者到徽县实地考察,并就青泥古道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保护开发和利用等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扩大了青泥古道的影响。

  深秋,穿行在藏在云海中的青泥古道上,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诗篇让人感慨万千,而如诗如画的青泥村、世外桃源般的三滩风光、千年古银杏树包围的田河村、“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栗川郇庄宋代白塔寺砖塔、嘉陵镇稻坪村尹家老宅等村落、历史遗迹,成为探险访古的独特景点,吸引着各地游客争相前往。(记者周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