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不应是教材瘦身的“赘肉”
作者:木须虫
上海中小学开学在即,提前拿到课本的家长发现:相比旧版,今年一年级语文课本变薄了很多。25日,记者对比新旧一年级语文课本发现,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不仅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8月26日《新闻晨报》)
对一年级课本进行“瘦身”,出发点是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比如减少识字量、写字量等等,同时也是为了增强课文本身的形象性、趣味性,更贴近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认识规律和特点,并通过降低难度,把更多的空间交给儿童们自由阅读,无疑这个初衷是十分美好的。
但是,教材对于孩子来说,具有启蒙的意义,在强调内容选定符合孩子特点的同时,还有培养孩子文化意识、阅读兴趣与涉猎层面的导向作用。古诗本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很多的经典古诗是经过千百年的检验,被证明是语文的精品,价值是无须争议的。
古诗很好而被排除在一年级的教材之外,或许不是对价值的否认,但是事实上会让孩子认为古诗不重要的印象。古诗之所以被“瘦身”,无非一是认为古诗中有很多复杂的字甚至生僻的字,会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二是古诗难以读懂,一些方法与当今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三是认为孩子过早学古诗没有益处。
如果真的因为如此,不能不说这些观点都有失偏颇。事实上,一首古诗最多不过三十来字,且古诗中也不缺少那些浅白易懂的诗篇,倘若只是从减轻负担的角度来说,有充足的空间。至于象一些专家所言的课文缺少形象性、趣味性,不优美,不符合孩子的审美情趣等,亦不是古诗的错。相反,很多的古诗描写乡村景物、市井生活之类的,都很形象,稍加解释孩子便真实可感。如果再精心设计配上优美的插画,诗意具象化更加易于具象了解。并且,古诗极富韵律,朗朗上口,其音乐性更能让孩子记得住。事实上,教材中的古诗恰恰是学生日后能够记住教材中为数不多内容的几乎全部。
其实,古诗不具给孩子减负、提升教材美感的排它性。相反,拿古诗当作教材瘦身的“赘肉”来对待,反映了教材审订“一刀切”的机械性。给孩子的教材做“减法”,应当遵循“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原则,关键是在转变教育的理念与方式上做文章,注重内在品质的提升是核心。内容选择是一个方面,还包括对内容的包装,以及教材外延教育方式的改进。一年级教材古诗并非不可以动,而在于是否花过心思,在改进上朝着符合孩子的认识特点上做过努力?如果没有,这样的切割就是硬伤了。(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