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古浪县泗水镇主体生产模式发展侧记

16.07.2014  17:38

  中国甘肃网7月16日讯 据武威日报报道(记者 张尚梅) 盛夏时节,漫步在古浪县泗水镇的镇村街道、田间地头,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特色经济林,一条条油黑发亮的通乡油路,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犹如妙笔挥出的一幅“羊成圈,树成行,路相通,民幸福”的现代农业发展新画卷。

  泗水镇总耕地面积8.5万亩,人均3.7亩,但有效灌溉面积仅有5.7万亩,人均2.5亩,33%的耕地因缺水无法正常耕种,难以发挥效益。如何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单方水效益,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是泗水镇农业发展的重大命题。近年来,泗水镇紧紧围绕“户均两座棚,人均一亩林”的发展目标,积极推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建成设施农牧业10220亩,特色林果24922亩,人均来自主体生产模式的收入达到357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今年,全镇已落实地块13131亩,特色林果任务12400亩,占任务数的105.9%,栽植优质梨13131亩。完成设施农牧业建设任务3500亩,开工建设15个日光温室示范点。

  “要发展,必须破解水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方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坚定不移推进主体生产模式和‘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农业生产方式由大田种植和传统养殖向设施种养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泗水镇镇长杨昆山说。

  下四坝村养殖户朱梅芳自从家里建了养殖暖棚,就成了精明能干的“女强人”。2012年春,她贷了20万元双联贷款,建起了8座双列式养殖暖棚,引进200只羔羊。当年10月底,第一批186只育肥羔羊出栏,纯收入4万多元。2012年10月到2013年4月,仅半年时间,共出栏600多只羊,纯收入近15万元。朱梅芳说:“以前家里买个油盐酱醋,钱都得算着花,更别说孩子上学、老人看病、穿衣戴帽了。如今家里发展起设施养殖,日子越过越好了。”

  和朱梅芳一样靠发展主体生产模式增收致富的“农业明星”还有很多:河西组村民李明军率先发展了暖棚养殖;三坝村油坊组村民杨元山经营着两座日光温室,种植红提葡萄;铁门村高小庄组村民高岐山的红提葡萄一棚年收入达1.8万元;铁门村下老组自2007年以来,建成日光温室73座,全部用来定植红提葡萄,户均年收入达1.5万元;该镇万亩优质梨示范长廊,一株株优质梨苗木拉枝成型,正在茁壮成长。

  根据全镇发展规划,到今年年底,要全面实现“户均两座棚,人均一亩经济林”的奋斗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00元,主体生产模式收入比重占到65%以上。全镇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的发展围绕镇域“五纵三横”8条主要通道,规划布局,率先打造308线、丰华路、光丰路3条特色林果示范长廊,丰华路沿线铁门、上四坝、下四坝万亩循环农业示范区,以线串点、抓点带面,带动全镇现代农业发展。该镇抓住水权配置这个关键,各村农民用水者协会把水权牢牢抓在手上,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杠杆作用,撬动群众发展主体生产模式的积极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镇村组三级技术服务体系,镇红提葡萄产业办公室、特色林果产业办公室技术服务人员和镇村组三级技术服务人员,全部到生产一线,围绕结构调整任务落实、扣棚定植投畜、品种培育选择、动物疫病防控等重点环节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帮助农户解决技术难题。广泛宣传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奖补政策,充分发挥双联贷款和“双业”贷款对发展设施农牧业的助推作用。把暖棚养殖作为设施农牧业的首位产业,规模化小区建设与整村推进相结合,加速提高农户建棚率和暖棚进畜率,着力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大良种引进和培育力度,建立外引良种、内繁扩群、杂交改良的品种改良体系。同时,积极发展甜高粱等饲草料基地,抢墒种植甜高粱5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