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创新创业“变奏曲” ——渭源县科技特派员工作改革示范二三事

20.08.2016  03:33

盛夏时节,走进定西市渭源县,在田间地头、羊圈牛舍、企业厂房……活跃着一支科技特派员队伍,他们入户、进村、驻企、创业,积极投身于精准扶贫、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渭源县科技特派员向种植户传授乳瓜种植经验。 

科技特派员制度最早发端于福建南平,2002年,我省作为全国首批试点省份,全面推进这项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省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日趋成熟。2015年,随着打造科技特派员“升级版”工作的全面推进,渭源县作为全省试点,奏响了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变奏曲”,探索出了一些好做法,积累了一些好经验。

从“单打独斗”到组团服务

过去,单个科技特派员点对点的服务,难免受到专业限制而影响到帮扶质量,同时也存在科技特派员数量不足等问题。

如今,“单打独斗”变为组团服务,就意味着科技特派员数量的增加,结构更加合理,配对更加精准,服务质量更优。

李永成是峡城乡康家村的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组长,他带领的5名服务团成员单位不同,专业也不同。服务期间,他们与驻村工作队等积极联系,共确定了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发展能力、发展富民产业等5方面发展重点,通过科技培训、实地指导等方式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动全村68户303人于2015年底实现脱贫,达到了全村整体脱贫目标。

今年,渭源县已从全县35个部门和12个乡镇抽调各类专业技术和市场经济管理人才520名,长期脱离工作单位,组成了109个特派团,分别指定1名组长,派驻到全县109个贫困村,长期蹲点开展科技扶贫工作,迅速成为全县扶贫攻坚行动中的一支生力军。

在增加派驻贫困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数量的同时,派驻企业和合作社的特派员数量也较上年增长45%,重点企业派驻特派员最多的达到5名。

毛晓军是渭源县园艺站站长,2015年他被派往定西首家规模食用菌发展企业——源顺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他的帮助下,公司改进了香菇栽培技术和管理方式,香菇的品质和产量明显提升,以前只产黑面菇的菌丝棒产出了花菇,批发价翻了近一番。之后,毛晓军又成功从四川绵阳引进了羊肚菌栽培技术,产品上市后供不应求,进而探索出“羊肚菌+香菇”一年两茬的高效栽培模式,在两个棚进行实验后,一亩地纯收入达到近10万元。依托这一技术,今年渭源县还将启动食用菌光伏精准扶贫产业园建设一期工程,建成食用菌光伏大棚300座,经济效益不言而喻。

正在大棚里采摘香菇的郭新梅就是当地村民,她告诉记者,过去她常年在兰州打工,离家远不说收入也不高。去年她家的土地流转建了大棚,她开始在大棚上班,每月采菇收入近2000元,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这一年多,我们跟着毛站长学了很多香菇栽培技术,今年我还打算自己承包大棚种香菇呢。”郭新梅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渭源县科技局局长李海峰看来,由点对点的服务,转变为点面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专业特长和潜力,提高服务效率。

从技术推广到创新创业

科技特派员工作启动之初,大多停留在为农民进行农技培训推广等层面。2009年,国家出台相关意见,鼓励科技特派员整合各类资源创业,领办创办企业。

在打造“升级版”过程中,渭源县将支持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企业,增加法人科技特派员数量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县畜牧局技术干部张卫东是派驻元古堆村的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组长,从去年开始他又多了一个身份:元古堆良种羊繁育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

元古堆村是渭源县出了名的贫困村。此前,在扶贫过程中,酒钢公司帮村里62户移民安置户每家盖了一间羊舍。可当时羊价持续走低,村民们都不愿意养,时间长了,羊舍就闲置了。

2015年,张卫东首开县上技术干部养羊先例,带领4名科技特派员办起了合作社。以1个羊舍600元的租金把闲置的羊舍租下来,通过容纳扶贫资金引进基础母羊334只,将216户农户以羊只入股,每只羊每年可以分红160元,实现了农户“零风险”。

张卫东向记者介绍,除去出租羊舍和羊只分红的收入,农户还能得到精准扶贫贷款入股的分红。借助精准扶贫贷款,合作社融资75万元,每借贷5万元发展一户精准扶贫户,共帮扶15户,这样一来每户每年直接得益3750元。此外,合作社与农户签订饲草收购合同,农户无形中又增加了一份收入,真正让当地农户不养羊也能发“羊财”。

在专业团队的管理下,张卫东的合作社很快就显示出了优势:一年多时间,合作社共产羔630只,成活率达到92%,目前饲养量达到1200只,出栏400多只。张卫东也因此在当地赢得了“攒劲人养攒劲羊”的口碑。

更让张卫东欣慰的是,经过一年的运行,证明了这种“圈舍返租+羊只入股+资金入股”的模式是行得通的。“要让农户们看到这种养羊模式的前景和希望,比眼下农户初步获益还要重要得多。”张卫东激动地说。

今年以来,109个科技特派团在全县精准扶贫工作领域,共牵头组建各类合作社32个。“多培养法人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真正把扶贫由授人以鱼变成了授人以渔,提高了精准扶贫的实效性。”定西市科技局局长高占彪深有感触地说。

从公益服务到产业升级

随着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日益成熟,除了公益性服务外,科技特派员的服务领域也逐渐拓展,越来越多的承担起了助推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任。

成立于2005年的甘肃田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马铃薯育种研发、种薯繁育、推广应用及精深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2012年以来,为了帮助公司将产业做大做强,渭源县先后选派杜宏辉等3名科技特派员驻企服务。去年,作为市级科技特派员,定西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罗有中也进驻企业。市、县两级科技特派员共同负责公司马铃薯脱毒薯、原原薯的研发与生产。

这一片是今年4月份开始加营养液的。”在偌大的智能温室里,顺着罗有中手指的方向,记者发现那一片马铃薯脱毒苗长势明显比周围的好。罗有中所说的营养液正是由他研发成功的“田地1号”营养液,今年初,为了进一步提升马铃薯种薯质量,罗有中经过多次配比试验,选出了最佳营养配方。使用后,马铃薯脱毒苗在株高、结薯等方面均表现出色。

在另一间温室里,只见一排排脱毒苗郁郁葱葱,却看不见一丁点儿土,揭开栽培槽下的帘布,才看到脱毒苗的根系就悬挂在空气中,上面挂满了“小土豆”,原来这就是在国际马铃薯中心的指导下,公司成功引进的马铃薯原种雾培技术。

它的最大优点是不需要基质,完全可以避免土传性病害对马铃薯的侵害。”负责这一项目的杜宏辉向记者介绍,与传统基质栽培相比,雾培技术平均单株结薯率达到30到50粒,是传统基质栽培的20倍以上。在提高产量的同时,由于可以像西红柿等蔬菜一样“现熟现摘”,省去了以往脱毒种薯分级的程序,为企业节约了大量人力成本。

科技特派员直接派驻企业,可以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直接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既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也实现了技术人员价值最大化。”罗有中说,另一方面,科技特派员进企业,从源头上提高种子质量,再辅之以科学精准的入户技术培训,农户仍是最终受益者。可以说,在推进全市乃至全省马铃薯种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科技特派员在品种升级、产量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渭源县围绕马铃薯良种繁育、现代中医药产业、设施畜牧业和文化旅游等四大支柱产业,在科技特派员领域,已经全面推行“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转化推广模式和“企业+特派员+项目+基地+科技示范户+科技明白人”的创业推动模式。

高占彪介绍,在打造科技特派员“升级版”的过程中,定西市将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不断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进一步完善了科技特派员管理机制,推进服务模式多样化,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元化,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升级版”示范样板。(甘肃日报记者秦娜 定西市科技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