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机理时刻警醒着当今世界
作者:程亚文
对于现代世界来说,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弗兰兹·斐迪南大公及其妻子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遇刺一事,永远值得人们反复提起,正是它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个月后的发生。作为刺客的塞尔维亚青年弗里洛·普林西普与被刺者奥国王室大公,无意间共谋“规定”了此后的人类经历。然而,严肃的历史学家其后在检梳人类生活的前因后果时,却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塞尔维亚青年的行刺事件,那场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是否就可以避免呢?
历史学家们为此争论不休。结合《凡尔赛和约》明确认定这场战争是“由德国及其同盟国的侵略”而引起的一项条款,在一战结束之后的数年之内,数以千计的文章和著作发表问世,从不同的角度对战争的来龙去脉分析定性。到20世纪30年代中,历史学家们开始转移思考方向,不再一味关注“战争罪行”,而注意起引起战争的历史条件。大多数历史学家后来倾向于认为,在战争的直接原因之外,一战之前数十年里一直起作用的背景原因,才真正是历史的推动力量。按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归纳,这些背景原因主要在四个方面: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殖民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
以上四种恶劣局面又是从何而来?原因的背后又有原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1914年,长期维持国际贸易的金本位制垮台了,而在之前的1870年至1913年间,恰恰是一波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期。这波全球化的动力是英国,其对外商业扩张的同时,也使一大批“新兴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在那一时代崛起,而英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日益受到削弱。当时的世界马上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在英国已越来越无力领导世界的情况下,它还一味维持在海外的大量利益,其正当性已经越来越显薄弱;另一个是,“新兴国家”们普遍奉行的乃是国家主义,在全球秩序逐渐陷入瓦解的情况下,世界却缺乏新的领导者来维护基本秩序。当时的人们所看到的,乃是所谓守成国家与新兴国家间没有止境的相互指责,谁都似乎是对的,谁都其实又错了。
然而,尽管充满纷争,奇怪的是,当时的欧洲普遍还弥漫着乐观情绪,并不认为会发生一场你死我活的大战,盖因经济全球化已经使大国之间的贸易联系日益密切,这看来是给大国间的战争制造了灭火器。但战争还是发生了,它给后人留下了沉重的警示。
其一,期望以贸易往来为人类缔造永久和平是不现实的。人类的经济活动,所反映的不过是人性的贪婪,但政治斗争却来源于荣誉、猜疑和恐惧,后者远不是能用经济手段化解的,虽然经济上的关联可以减轻政治斗争的烈度。所以,一个相对安全的世界,绝不能仅仅是一个经济世界,同时也应当是一个在政治上有所安排、能够充分照顾到多方关切的世界。
其二,经济危机发生之后,人们就应该想想政治问题怎么解决了。一战之前,世界经济已经开始陷入危机,金本位制的崩溃即是其体现。而政治斗争在其后的激化,可以看作是经济危机深入演化的必然结果。作为反思,如果百年前的欧洲大国,以及之外的“新兴国家”如美国、日本等,能够抛开成见,达成有效的政治合作,联手挽救和重建全球经济秩序,第一次世界大战或许就不会发生。
其三,在世界滑向危机之际,缺乏有力的领导者是灾难性的。从政治层面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领导能力下滑、新的全球领导体系没有及时建立的结果。在英国逐渐丧失工业优势、进而丧失经济和政治权势的情况下,假如当时的英国能够接纳更多的大国,将它们塑造成新的国际领导者,危险的世界大战还会不会发生呢?
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欧洲顷刻间陷入黑暗,当时的世界未能预料。谁能说百年前欧洲陷入黑暗时刻带给人们的恐惧,就一定能给今天的人们带来多少启示呢?乌克兰危机的发生及演化,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的纷争,同样发生在最新一波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发生逆转之际,这在提醒人们,该好好翻一翻百年前的那段惨痛历史。那些自以为是的政治家们,千万不要认为自己一定比百年前那些政治要人更高明睿智。(程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