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为何成了反腐漩涡的中心?

09.10.2014  16:16

继反腐风暴横扫山西之后,发改委再次成为反腐漩涡的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自去年5月至今年9月,全国范围内共有19名现任或曾任发改委系统的官员落马。十八大以来,发改委系统中“栽下马”的官员数量在国务院25个组成部门中最多。(10月8日中国经营网)

发改委成为反腐漩涡的中心,再次证明了官场腐败和制度建设的关系,也即没有制衡和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发改委系统成了落马官员的最密集地,就是因为“发改委集各领域的审批权于一身,审批权权限过大”。素有“小国务院”之称的发改委,以其举足轻重的各种实权,把官场腐败中的权力寻租,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掌握着各种实权的发改委,一旦失去制衡和制约,腐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9月22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原副巡视员郭剑英被带走调查。6天后,价格司又有3名司级官员被带走,其中包括刚刚接替曹长庆担任司长的刘振秋以及两位副司长。这就说明失去制衡和制约的权力部门,权力寻租几乎是成了“明规则”。因此,无论“刚刚接替”的还是“已经离职”的,哪怕退休的,都被卷入了这次反腐漩涡。

当发改委系统成了落马官员的最密集地,人们无需再对官场腐败程度感到吃惊。事实证明,权力会不会产生腐败,是依其是否被制衡和制约,以及被制衡和制约的程度而定。如果失去制衡和制约,这种权力必然成了绝对权力。实权在握的发改委,审批的项目和资金范围涵盖农林水利、能源、交通运输、信息产业、原材料、机械制造、轻工烟草、高新技术、城建、社会事业、金融、外商投资、境外投资等国家经济的各个方面。而这些“审批权或者各种类似审批的权力都掌握在几个人手中,他们能够对市场和社会运行产生决定性影响,这是他们能够以此换取私利的基础条件。”

因此,从发改委看权力腐败的必然性,就不难发现,在反腐败的同时必须深化改革。同时也找到了在改革的进程中,在某些节点上为何阻力重重、举步维艰的原因。如果说“中国改革的最大阻力是既得利益”,在以往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那么,从发改委系统成了落马官员的最密集地来看,其中的制度弊端昭然若揭。这对贪官们来说,怎么会愿意轻易放弃?如此看来,尽管自去年5月至今年9月,全国范围内共有19名现任或曾任发改委系统的官员落马,但还没有铲除腐败的根源。不然的话,刚刚接替曹长庆担任司长的刘振秋以及两位副司长,怎么会在价格司原副巡视员郭剑英被带走调查6天后也被带走?

对此,饱尝权力寻租“甜头”的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刘铁男,9月24日在法庭上称,在纪委立案审查的时候,他写了如何反腐的建议,主要是结合其亲身体会,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审批权应当大量下放到市场,从源头上解决政府不该管的一些事,防止以权谋私。刘铁男从以身试法到以身说法,实际上已经说出了制度漏洞中产生腐败的空间,也在他无法继续腐败时,给出了填补这些漏洞的办法。换句话说,如果一切依旧,还会有人“前腐后继”。这应该是从发改委这个腐败重灾区中,反映出来的官场腐败在权力失控下的必然性。

文/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