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甘肃蓝皮书》《西北蓝皮书》发布词

08.01.2018  18:52
2017-2018年甘肃省经济发展分析与预测 蓝皮书成果发布稿   罗 哲             1.2017年甘肃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2017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省上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全省经济运行基本平稳,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工业企业效益有所好转,消费品价格相对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但工业稳定增长难度较大,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同比下降,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仍不够稳固,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存在较大的压力,与国家宏观经济企稳向好的形势相比,甘肃经济发展形势较为严峻。
我们认为,甘肃经济增速下滑是受结构性减速和外部不确定性双重影响,既与国际因素和外部冲击有关,更是内在结构性因素发展变化使然。既是甘肃省当前经济发展中阶段性问题集中爆发的共同作用,也是甘肃省当前经济发展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更是甘肃省经济发展中深层次问题暴露的现实反映。
          2.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旧传统产业当前处于发展困难周期时,新产业尚不能挑起经济发展的大梁,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源,新旧产业动能转换缓慢,是当前甘肃经济增长乏力、出现下滑的原因之一。对于以重化工业和“两高一资”为主要特点的省份,经济发展有太多不确定性因素,并且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突发情况。市(州)和县级园区招商引资难,产业低水平发展,土地粗放开发,园区产业带动能力弱。 经济结构在换挡中失速。 与全国经济运行相对照,甘肃经济运行周期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在经济恢复期或“回暖”期。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甘肃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人均收入相对较低,消费需求恢复需要较长时间;二是甘肃经济发展较大程度需要中央政府支持特别是投资支持,决策周期和见效时间相对较长;三是甘肃经济结构目前仍以资源重化工业为主,经济复苏、转暖的产业传导链条靠后,因此在全国经济形势企稳“回暖”态势时,甘肃经济尚处在一定困难期。
          经济周期回暖滞后。
          甘肃经济发展中最大的短板是科技创新不足,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特别是科技创新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是制约甘肃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创新驱动能力不足。
          甘肃省亿元及以上项目新开工项目落地建设个数逐年减少,亿元及以上项目年度完成投资增速和占比都呈现明显回落态势,是全国下降幅度最大的几个省份之一。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较低、投资环境欠佳、投资回报率低的状态亟待改善。
          投资动力与后劲不足。
          国有比重大,非公经济发展不足,民营的、私营的大中型企业支撑力度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动力严重缺乏,整体经济活力相对落后。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亟需调整战略和重点,用质量增长代替数量增长、努力提高成活率、大力培育一大批大中型民企。
          经济发展活力欠佳。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相比其他省份,门户城市发展严重滞后,新型城镇化体系并没有真正形成,城市群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同时,兰州新区目前的发展状况与预期尚存在较大差距。
          空间动能与区域发展战略不适应。
          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已成为全省经济的短板,严重制约着甘肃省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步伐。
          县域经济整体偏弱仍是发展短板。
          3.对策建议
          总体来讲,要加快谋划并提出指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考虑增长极打造问题,包括再造增长极和整合增长极两个方面,应加快这一方面的战略研究和战略部署。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释放要素活力,增强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要充分考虑政策风险给民间投资带来的影响,给民间投资服下政策的“定心丸”,将微观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要树立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信心,通过加强对改革的整体设计和完善改革的推进方式,促进我省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创造以激励为主的干事环境,对我省未来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突出解决一些影响长期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
          坚决在工业上实现突破,聚焦工业发展,谋划工业发展,解决工业难题应该成为当前决策的核心话题。必须加快国企积极吸收外资、外地资本和实现资本多元化。将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作为突破口,研究制定引导产业协作配套集群化发展扶持政策。结合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在发展新型结构材料的同时,大力发展功能材料,特别是发展有色金属零部件制造业,延伸产业链条,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解决好优势企业专业化生产与社会化分工协作问题,分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使企业放下包袱,轻装前进。以构建产业链为重点,促进优势企业专业化生产与社会化分工协作的有机结合,对大型企业中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进行裂变,按照“工序变工厂,工厂变公司”的模式,对大企业进行解链,培育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新兴企业。同时,在招商引资方面鼓励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好的民营企业。引导科技含量低的企业集群发展,实现聚集效应,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想方设法调动现有各个产业、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以“提高使用率、控制流失、量大面宽、重在落实”作为人才战略和政策的决策要点。
          在创新驱动上一定要实现重大突破。加快建立高校和企业合作平台,实实在在推进产学研对接。加大力度扶持所有的研发平台、机构、组织等。
          全力保稳投资增长。关键是要依托支柱性工业及高技术大项目,以增量调结构。注重提升承载和利用文博会等平台的能力,促进市场主体特别是文化经贸类企业间的务实合作;强化对非公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提升省非公经济协调发展领导小组规格,加快出台相关文件,稳定投资预期,提振投资信心。
          解决好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性保障,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8年甘肃社会发展形式与预测蓝皮书发布词 许振明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好!           从2006年开始,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每年发布《社会蓝皮书》,已经连续发布了11年。2017年的情况表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都处在一个关键时期,2017年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化解过剩产能压力、生态环境治理压力、企业效益下降压力都非常大的情况下,社会形势基本面保持总体向好,涉及民生的收入、消费、就业、环保、医疗健康、社会保障等方面持续改善,社会生活总体安定有序,得来实属不易。社会形势基本面的总体向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就业保持稳定           2017年数据表明,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1%。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9%。截止2017年11月底,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3.21万人,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完成全年任务的108.03%。全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9.5万人,同比增长0.4%。劳务收入1022.7亿元,增长7.6%。                二是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人口变动态势平稳           2017年,全省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全覆盖。全省失业保险人数达到164.1万人,其中企业参保人数为116.4万人,事业单位参保47.2万人,其他0.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15.44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27.15万人,参保稳定在98%以上。 全省生育水平和人口变动态势平稳,人口自增率连续多年保持在7‰。年末甘肃省常住人口2620.9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占51.03%,女性人口占48.97%。城镇化率44.6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城乡居民医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2017年全省各级医疗卫生部门,在重大疾病防治,强化传染病防控,推进妇幼卫生工作以及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大职业病防治工作力度,加强卫生监督检查等多个领域展开重点工作,提升了全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水平,保障了城乡居民的医疗需求与健康。 全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剔除沙尘影响后,全省14个市州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均值为78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3.7%;全省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4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2.9%。重点河流、污染源防控以及城市污染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取得重要进展,呈现出大气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           四是科技进步事业取得重大进展,人才成长环境明显改善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省级科技成果1276项,有369项应用技术成果取得自我转化效益,共创造经济效益388.83亿元,净利润110.47亿元,实交税金9.74亿元。签订各类技术交易合同5252项,技术市场合同成交总额大150.81亿元。累计专利申请量82884件,授权量36818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93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1.3%,科技与经济增长的结合度明显提高,为甘肃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过多方努力,甘肃省人才成长环境明显改善,推荐上报40名2016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遴选102名甘肃省优秀专家,新补充42名专业技术人员进入领军人才第一层次队伍,甘肃省领军人才达到924人,引进外国专家228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1.64万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2719人。           五是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           甘肃省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主要农机拥有量、有效灌溉面积、农用才有使用量、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等主要农业发展水平方面,保持了稳步提升的态势,其中农林牧渔业产值连续两年达到7%的增长。全省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7456.9元,较上年增长了7.5%。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2%,高于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3.2个百分点左右,全年减少贫困人口6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0.50%下降至12.97%。           此外,在教育、社会组织发育、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业产业园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领域,甘肃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喜人变化,成绩得来不易。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和发达地区相比,甘肃的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还处在比较落后的位置,社会的繁荣度、开放度、现代化程度与甘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存在较大差距。在社会发展和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发展互相嵌入、协调共生的新时代,要通过不断优化调整社会结构、培育社会组织、改善民生保障、促进社会团结、创新社会治理等措施促进甘肃社会实现公平、和谐、稳定发展。           谢谢大家!     2017年甘肃舆情分析与预测(发布词) 张谦元             2017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一年,在党中央和甘肃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深化改革,坚持“两学一做”,反腐肃纪,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持续好转,社会各项事业稳定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甘肃的舆情状况如何,又有怎样的发展变化和新的情况及特点呢?对此,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舆情调研组作了调查和分析,具体情况作以下汇报。           一、2017年甘肃舆情基本情况           1.着力民生领域建设,深化改革措施落地。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被访者对民生领域的主要改革措施落地表示满意,九成以上的被访者对改革措施落地,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充满信心,有88.60%的被访者对“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改革措施落地情况表示赞同,有84.59%的被访者对“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的改革措施落地情况表示满意,有82.33%的被访者对“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的改革措施落地表示满意。           2.开展监察体制改革,从严治党反腐肃纪。调查显示,有98.38%的被访者认为纪检监察体制改革重要,有95.11%的被访者支持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有85.27%的被访者对反腐肃纪加强制度建设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和了解,七成以上的被访者认为惩治腐败等最有效的途径是完善法律,加强制度纪律建设。           3. 推进“放管服”改革,鼓励创业创新。调查显示,有72.74%的被访者认为政府“放管服”改革提高了办事效率,有71.72%的被访者认为办事更加便捷,有72.91%的被访者认为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改善了营商环境。八成以上的被访者认为创业创新热情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资金问题仍是影响被访者创业创新的主要原因。           4.树立精准扶贫意识,创新扶贫方式。调查显示,有97.55%的被访者认为甘肃重视精准扶贫,有95.10%的被访者认为甘肃精准扶贫成效明显,九成以上的被访者认同就业扶贫、技能培训、教育投入等扶贫方式,七成以上的被访者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持肯定态度。           5.加强企业思想工作,增进企业职工凝聚力。调查显示,有73.21%的被访者认为当前企业职工思想状况总体平稳,有85.30%的被访者认为政治思想工作对企业发展有效,七成以上的被访者认为做好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应加强党、团和工会组织建设,关爱职工了解企业职工的思想状况。           二、2017年民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问卷调查显示,2017年被访者最为关注的10个社会热点问题是:“食品安全问题”排在第1位 ,“医疗问题”排在第2位 ,“生态环境问题”排在第3位 ,“养老与社会保障问题” 排在第4位 ,“住房问题”排在第5位 ,“反腐败和干部作风问题” 排在第6位 ,“就业问题”排在第7位 ,“物价问题”排在第8位 ,“教育问题”排在第9位 ,“农村土地问题”排在第10位。这10个问题选择频次位居前10位。其中,民生问题仍然是2017年甘肃民众关注的主要社会热点问题。           三、2018年舆情变化预测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从严治党,严明党纪国法,深入推进反腐败,推进“一带一路”开发战略,扶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前,甘肃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民众关注的民生问题不断得到解决,社会和谐,群众的幸福感进一步提升。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预测2018年舆情态势总体尚好,形势积极健康向上。     甘肃县域和农村发展报告(2018) 发布词 王建兵   各位嘉宾,上午好           甘肃县域蓝皮书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和甘肃省统计局合作编写的反映甘肃县域发展的年度报告。在2017年全国皮书评比中,甘肃县域蓝皮书获得全国皮书类三等奖。其中一篇专题获全国皮书论文一等奖。2018年继续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准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项目”标识,说明甘肃县域蓝皮书的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正逐步提升。           一、县域竞争力排名           县域蓝皮书从第三方的视角,通过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使用2016年县域统计数据,分析了甘肃省77个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对各县发展现状进行了排序和评价。           甘肃县域竞争力十强县是:           凉州区、西峰区、甘州区 、肃州区、肃北县、           麦积区、崆峒区、敦煌市、肃南县、临夏市
          二、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           从目前的数据和实践来看,甘肃县域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1、敦煌市:文化旅游模式           2、玉门市:能源产业引领模式           3、陇西县:特色产业引领模式           4、成县:(互联网+)模式           5、康乐县:养殖加工模式           6、静宁县:特色农产品加工模式           7、金塔县:重点项目驱动模式           8、康县:乡村旅游模式
          三、甘肃省县域竞争力发展特征           (一)县域经济下行趋稳 从宏观经济分析来看,县域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增加5.90%;地方财政收入较上年增加14.83%。县域第二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增加39.62%,增幅明显;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亿的县域有9个,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的县域有68个,其中52个县域的增速高于均值,经济运行状况趋稳。           (二)县域发展区域共性特征不明显。 县域之间发展存在较大差异的指标是社会结构竞争力、宏观经济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反映了县域之间城镇化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本运行、基础设施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社会保障竞争力、公共服务竞争力依然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短板。           (三)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 城镇化率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甘肃省比全国低12.66个百分点。西部12省区中排名第9位。县域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2.42%,较上一年增加了1.13个百分点。           (四)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甘肃省县域生活环境竞争力在8个竞争力中最具竞争力,得分为76.25,处于一般优势;基础设施竞争力排名第二。从环境保护的指标来看,大气污染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首位,其次是氮氧化物排放量和烟(粉)尘排放量。           (五)县域科教创新支撑明显不足           县域教育支出较上年增长2.93%;县域科技支出较上年增长仅为0.04%;有32个县科技支出低于上年,有38个县科技支出占GDP的比重低于上年。县域每万人专利授权数2.17个,较上年增长26.90%,但远低于全国8件的平均水平,甘肃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四、对策与建议:           一是优化和调整县域产业结构,为县域发展提供不懈动力。 科学评估县域现有资源的特点、潜力及市场竞争力,做好县域产业发展规划,使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化经济优势,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调整县域工业产业布局,加快县域工业园区建设。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作为培育县域经济的增长点和突破口。           二是强化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县域发展硬实力。 要尽快完善交通路网结构,增加高等级公路覆盖率和里程数,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和铁路县域全覆盖。着重完善电网综合协调功能,统筹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并网等问题,推进县城电力扩容、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推进城乡电力同网同价。加快覆盖城乡的通讯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一批智慧城市和智慧农村。           三是培育和健全县域营商环境,提升县域发展软实力。 要营造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金融环境、服务环境和人文环境。加强政府在市场经济的管理和宏观调控方面重要作用,全面实行“放管服”改革,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搞好社会化服务。           四是建立和完善县域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要健全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确保进城农民在劳动保障、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逐步提高城乡困难人群的最低保障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切实保障城乡特困人群的生活。 五是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提升县域发展竞争力。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立与县域产业结构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建立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县域竞争最终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只有建立本土化的产学研地协同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才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2018) 成果会发布词 戚晓萍   尊敬的主持人、各位嘉宾、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           《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2018)》历经多个严谨而有序的工作环节,今天正式与大家见面。这是一部集原创性、前瞻性、操作性于一体的地方文化发展年度报告。它选题精当,研究专业。本皮书从专家视野出发,对2016-2017年甘肃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甘肃文化在祖业、事业、产业这“三业”方面的发展现状,以及甘肃文化的发展热点进行了追踪研究;对当下甘肃文化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地个案剖析;同时还以“大事记”的形式对本年度甘肃文化领域发生的大事予以梳理,进行了历史记录。           本皮书认为:2016-2017年,甘肃的文化发展,在总体上呈现出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传承创新强省转变的明显态势。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甘肃运用自身文化资源优势、贯彻落实“八个着力”,在文化传承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奋进。不论是在文化平台建设方面,还是在文化“祖业”保护,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甘肃都勇于创新,并且在创新中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           针对2016-2017年甘肃文化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本皮书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专家观点。 比如,本皮书认为: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作为甘肃“国”字号文化建设平台,给甘肃带来了强劲的发展机遇,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将给甘肃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历史再现”工程成为甘肃弘扬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抓手,它有效结合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使甘肃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末梢延伸得到切实保障。文艺创作人才建设中的甘肃“八骏”,逐渐成长为具有国内公认度的文化品牌,“八骏”的发展壮大对于讲好甘肃故事具有重要意义。甘肃大景区改革成效显著,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推进了甘肃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甘肃网络空间建设中的思想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主旋律、正能量深入民心,主流文化影响力得以彰显。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纵深融合,甘肃媒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大幅提升。           在总结发展成绩的同时,皮书专家也指出了甘肃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困境。 比如: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着“旧做派”难以适应“新常态”的问题。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缓慢。文化创意产业原创力不足,活力不够。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在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领域存在着重重桎梏。通过文化进行“乡村振兴”,虽然在甘肃的个别乡村取得了一定效益,但就其长期发展而言还面临着诸多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           对于甘肃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本皮书认为: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甘肃的文化发展将迈进一个全新的时代。 那就是如何向甘肃人民提供更均衡、更充分的文化服务,如何让甘肃人民更均衡、更充分地共享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利益。在下一步的文化发展中,甘肃需要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布局下,充分运用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这两个国家级文化发展平台,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贡献甘肃智慧、展现甘肃风采。           谢谢大家。

   

甘肃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分析与预测(2018) 成果会发布词 何苑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媒体界朋友:           大家上午好!           我很荣幸,代表住建蓝皮书课题组,对《(2018)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成果进行发布。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蓝皮书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和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合作完成。全书分为城乡建设和房地产两部分。           自2016年以来,“房子是用来住的”政策定位下,房地产的调控政策由“去库存”转向“防风险”。全省房地产市场呈现较快增长,2017年1-8月,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25.96亿元,增长19%。房地产开发是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全省稳增长的主要动力。兰州市在两次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后,住房市场上涨态势得到控制,全省其它市州的住房市场发展平稳。           我们认为,预计2018年,全省住房需求将逐步回落,住房开发仍会较快增长,住房价格总体趋稳。为此要警惕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过热”后,省内城市需求不足导致住房库存再次上升。为保持全省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未来应在建立全省房地产的统计和市场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全省住房市场的长效调控机制。           2016年以来,全省围绕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2016年全省完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11.23%。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有效提升。2016年全省城市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全省16个城市中,嘉峪关、张掖、酒泉、玉门、敦煌等5市的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生活垃圾处理率三个指标均达到100%,兰州、金昌、白银等6市和污水处理率高于全国水平。全省积极推进综合管廊建设。白银、兰州市两市主城区的地下综合管廊正在加紧建设中。           全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向农村延伸。尤其是全省农村垃圾综合整治成效明显,目前全省1226个乡镇中,83%的乡镇建立了环卫机构,94%的乡镇制定了农村垃圾治理计划,有 12223个村组建了保洁队伍。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确定用三年时间重点建设18个特色小镇。我省榆中县青城镇、和政县松鸣镇、凉州区清源镇三镇被住建部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38个村被认定为“第一批全国绿色村庄”。

          当然,全省城乡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土地城镇化扩张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生态、资源、环境等压力持续加大等。未来应进一步强化全省城市的科学运营与管理,积极发展特色小镇,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甘肃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分析与预测 (发布词) 马东平             《甘肃民族地区发展分析与预测》(2018)是由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共同策划、实施研究的专门分析研究甘肃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蓝皮书。本书根据“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社会经济发展的“八个着力”重要指示,主要对2017年度甘肃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整体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普遍性问题和民族工作、民族事务治理中的局部性、热点性问题进行深度分析研究,提出意见、对策和建议。           甘肃民族地区在2017—2018年甘肃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以下态势及热点:           1、民族团结创建成果显著,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近年来,甘肃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为统领,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和发展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奠定了全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良好基础。在民族事务相关领域有法可依的基础上,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加强民族事务管理,强化民族工作法律法规督查落实,民族事务依法治理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2、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特色产业逐步优化           2016年,全省民族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6.19亿元,同比增长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63元,同比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85元,同比增长9.2%,除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外,其他增长幅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状况下,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甘肃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业逐步壮大并优化,尤其是文化产业日益发展壮大,旅游业独领风骚、特色农牧业稳步增长、商贸业发展特色鲜明和特色工业发展势头强劲等利好特征。           3、贫困人口显著减少,易地搬迁成为主要的开发式扶贫方式之一           精准扶贫实施以来,甘肃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显著减少,贫困面大幅降低。最新的统计数据反映,甘肃民族地区共有43.81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5.20%。2016年,临夏回族自治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781户、21922人,甘南藏族自治州易地扶贫搬迁2270户11886人,易地搬迁成为主要的开发式扶贫方式之一。           4、人口较少民族共享发展,社会发展基础得到明显改善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是新时期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民心工程。近年来,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县、聚居村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全力建设了一批等级公路、进村道路、通村公路项目,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基本出行需求。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特色产业初具规模,现代设施农业、特色旅游、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民族团结更加巩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5、 城市民族工作管理有序开展,嵌入式社会结构初步形成           甘肃省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吃穿娱乐、婚丧嫁娶等日常环节入手,积极构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营造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欣赏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城市社会生活,嵌入式社会结构初步形成。           2017--2018年甘肃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有不少困难和挑战:           2017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中,甘肃民族地区认真部署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积极应对新常态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小康社会建设决胜期的艰巨任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呈现良好态势,同时民族工作中亮点频频,民族事务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但是甘肃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滞后,民族事务法制化治理进展缓慢,文化资源产业化水平低,公共服务城乡、地域不均等,生态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贫困人口多,全面建成小康任务艰巨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从现在至2020年小康社会建设决胜期,更需要准确把握甘肃民族地区发展特征,在培育特色经济、推进民族事务法制化建设、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要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于2020年和全省乃至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2018年酒泉蓝皮书发布词 李有发             一、2017年酒泉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           2017年酒泉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各项措施,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经济发展趋稳动力显现和下行压力交织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农村经济平稳发展。2017年酒泉市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瓜菜、现代制种、名优果品、特色中药材、草食畜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设施农业有序推进,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态势明显,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呈现出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态势,增速位居全省第三。           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波动性回升态势显现。2017年酒泉市将“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作为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呈现波动增长态势,亏损面小幅下降。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力工业、医药工业初步实现扭亏为盈。新增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17年上半年,全市新建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0.5亿元,同比增长52.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0.3个百分点。 盈利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旅游业发展成效显著。2017年酒泉市营利性服务业发展加快。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35.8%,高于去年同期11.2个百分点。大力发展文化会展、产品交易、户外探险、休闲养生等新业态,促进文化、旅游、商贸、体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全市旅游业呈现出强劲增长的喜人态势。前三季度,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98.8亿元,同比增长24.5%;接待游客2166.3万人次,同比增长20%.           二、精准扶贫与民生改善成效显著,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精准脱贫取得实效。2017年酒泉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调整贫困乡村农业产业结构力度,扶持贫困村户发展设施种植、设施养殖、枸杞蜜瓜、精深加工等特色富民产业,加强困难群众致富技能培训,推动贫困村光伏扶贫试点工作,依托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建成村级互助资金项目342个。全市1.23万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其中瓜州县实现贫困县摘帽,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           (二)民生保障和改善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稳中有增。2017年酒泉市把改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作为民生工作的着力重点,继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社会大局和谐稳定。2017年上半年全市民生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的79%。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1450人,完成全年计划的82.5%,城镇登记失业率2.62%,低于年内4%的控制目标。前三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46元,同比增长8.3%,增速较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12元,增长7.7%,与上半年持平;消费市场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市场活力逐步增强,物价形势总体稳定。前三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涨幅分别比上半年和一季度降低0.3和1.1个百分点,呈现逐月回落趋势。           三、2017年酒泉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 农村经济发展人力资源支撑不足的矛盾显现。伴随着多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不断外流,2017年酒泉农村经济发展人力资源支撑不足的矛盾开始显现,集中表现在: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导致农村闲置土地增多、土地流转迁移相对滞缓;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缺乏融合发展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导致主要农产品原材料精深加工能力较差,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二)固定资产投资下降明显,工业发展新动能仍然不足。2017年酒泉市固定投资出现负增长,民间投资持续下降。上半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1.1亿元,同比下降36.9%。项目资金到位率低,上半年全市项目投资年度到位资金只有302.4亿元,同比下降43.7%。与此同时,酒泉市工业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基础还不稳固,重点产业的支撑能力仍然偏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需要关注的是,2017年酒泉市电子商务发展开始减速。上半年,全市限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网上商品零售额0.2亿元,占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仅为0.3%,同比下降4.1%,低于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3.3个百分点,低于上年同期网上零售额增速64.4个百分点。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财政支撑能力有待强化。2017年上半年酒泉市财政总收入57.7亿元,同比下降5.8%。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开始减缓,上半年酒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7%,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由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导致消费预期减弱,直接导致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弱化。           四、2018年酒泉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以特色产业为载体,制定综合性支持政策,引导支持青壮年农民工回乡创业,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加大农业技术人才培训,探索“培训+就业”模式,大力推广“订单式”培训,造就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用人才和带头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引导支持党员致富带头人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销售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技术支撑。           (二)继续加大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继续立足于工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把化解产能过剩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着力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凭借独特的丝路文化、敦煌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和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围绕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积极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休闲娱乐等服务行业,以及商务旅游、旅游咨询、旅游信息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文化旅游全域发展;对商贸企业发展“互联网+”给予财政支持。           (三)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以法治化、市场化、服务化方式,创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转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模式,从以追求速度为目标的传统投资模式向以追求投资效益为目标的投资模式转变;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引导民间资本向文化教育、节能环保及现代服务业领域投资,培育新的投资热点;通过节会招商、洽谈招商、网络招商、登门招商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继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更多的投资金,对已签约项目,做好跟踪服务,提高项目的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           (四)围绕民生领域短板,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在财政收入增长趋势减弱的背景下,多方筹措资金,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水平和保障能力;围绕全市民生领域短板,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的支持力度,统筹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等各类群体就业工作,促进充分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的保障水平;加大平安酒泉建设力度,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构建甘肃商贸新格局 ——2018年甘肃商务发展报告 王晓芳             2017年,全省商务运行呈现出“一升一高两回落”的发展态势,即国内贸易指标平稳上升,对外贸易,招商引资规模显著下降,对外投资日益趋高等发展态势,同时,商务运行中也凸显出四大新亮点。             一、2017年甘肃商务运行中凸显的新亮点           (一)网上交易成为消费领域新常态,消费领域新业态加速发展 截止2017年6月底,据有关机构侦测到注册地在甘肃省的网上活跃的经营主体(网店)10813家,发布产品85万个,上架在售产品17.4万个,共收到订单2583万单(平均每秒收到1.64个订单),售出产品(含服务)14433万件(平均每秒售出9.15件产品),共侦测到网络零售额92.26亿元。全省已建成75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159个乡级电商服务站,5297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兰州银行“百合生活网”在兰州市开设了55家O2O便利店。甘肃巨龙集团开发的“聚农网”(B2B)、“沙地绿产网”(B2B2C)两大农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实现销售近2亿元。甘南州“藏宝网”,已有700多家藏族企业成功入驻,成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族电子商务平台。           (二)加工贸易占全省进出口的半壁江山,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占比成倍增长 随着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加工贸易占比已达到53%,较去年年底提高26个百分点。2017年上半年,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额不断提升,占比由年初的18.8%增至40%以上。与部分国家贸易成倍增长,与哈萨克斯坦贸易增长1.1倍、蒙古增长36%、芬兰2.8倍等。           (三)外商投资领域显著拓宽实现了新突破           第二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共开展推介及产品发布活动124场次,达成意向贸易额6752万元,达成意向投资额300多亿元。 外商投资由传统产业向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新能源、先进制造业、物流、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拓展。第一、二产业外商投资成倍增长,第一产业合同外资金额7983万美元,同比增长425.2%;第二产业合同外资金额12496万美元,同比增长123.06%,其中制造业合同外资金额3000万美元,同比增长252%。金融业领域利用外资有新突破,第一家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和外资村镇银行相继设立。           (四)境外投资企业迅速增加,对外投资额和境外务工人员大幅提高           2017年,新备案(增资)境外企业15家,实际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境外甘肃企业32家,当年实际投资额3.1亿美元,同比增长80.4%,预计全年可达到4亿美元,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际投资额6461万美元,是去年同期的21倍。对外承包工程项下累计派出人员308人,同比增长75%;期末在外人员1197人,同比增长20.3%。             二、2018年甘肃商务发展走势判断及对策建议         (一)力促消费,精准释放内需市场新活力,内贸流通发展指标仍有一定的上调空间 一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能够实现增长10%左右的目标。十九大后国家将会密集出台若干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宏观政策,因此,应将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上调到10%左右,有条件也有可能能够实现。二是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网上零售额增长率双双有望高达40%以上。           (二)力促出口,重点把握跨境电商进入红利快速释放期的历史机遇,精准构建对外贸易新格局 根据当前发展形势及对重点外贸企业的摸底调查,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能达到320亿人民币,降幅有可能收窄至30%左右,2018年降幅会收窄到20%以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占比将会提高到45%以上。           (三)力促落地,围绕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陇商回流,精准优化招商引资新模式

          甘肃省外商投资额持续处于下降通道,预计2017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000万美元左右,同比下降27%左右,估计2018年会持续下降,同比有可能扩大到30%上下。

 

2017—2018年度西北蓝皮书发布词 侯万锋     《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8)》,即“西北蓝皮书” 是西北地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社会科学院联合组织研究西北地区发展的综合性报告。从2012年起每年一部,本年度由甘肃院主持编撰。本年度报告在篇章结构上包括总报告、综合篇、道路联通篇、连片扶贫脱贫篇和专题篇等5大板块,共23个专题。下面,我就《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8)》的主要特点、基本结论两个方面作一简单汇报:           一、主要特点           总体上看,年度报告立足“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这一总基调,围绕“西北地区发展”这一主线,在框架设计和研究内容上有四个特点。           1、注重整体布局。“总报告”和“综合篇”全面分析了西北五省(区)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态势和西北地区年度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发展状况,提出如何促进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发展的对策建议。这两大板块更加聚焦西北地区如何把握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立足区域特色。“道路联通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研究西北五省区内部、五省区之间以及西北地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国之间道路互联互通相关问题。“连片扶贫脱贫篇”以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区域,着力研究西北地区六盘山片区、秦巴山区、藏区和新疆南疆地区的精准扶贫实践。“专题篇”以黄河中上游经济带、省区内流域(河流)经济发展为重点,重点研究黄河中上游经济带西北段及陕西段、甘肃段、宁夏段、青海段,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这三大板块立足西北区域,更加突出西北特色。         3、聚焦发展重点。总体上看,本年度报告既在选题方面既有承继,如从2012-2018都沿用的总报告和综合篇,都以“研究报告”为体例,相对统一、稳定。同时,也聚焦重点有所突破,如“道路联通篇”旨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强西北地区道路联通建设的思路、重点及举措;“连片扶贫脱贫篇”旨在探讨西北地区如何走出一条符合省区特点的脱贫攻坚之路;“专题篇”旨在提出推进中上游经济带沿线省(区)和内流域(河流)经济发展的方向、重点和路径。         4、突出政策导向。“总报告”和“综合篇”都立足全国经济回稳向好的宏观背景,力求准确把握党和国家经济政策导向;“道路联通篇”突出国家向西开放发展政策导向;“连片扶贫脱贫篇”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导向、国家扶贫攻坚战略导向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导向;“专题篇”突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导向等。           二、几点结论           就总报告和三篇西北专题报告看,基本结论如下:           1、2017年,在全国经济回稳向好的宏观背景下,西北五省区竞相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不断增强,稳中有进的态势仍在延续,但区域分化趋势明显。2017年上半年西北五省区经济平均增速为7.3%,比全国经济增速高0.4个百分点,但甘肃经济明显下滑。总体看来,西北五省区经济社会形势依然严峻,应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全面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拓展向西开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多方面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           2、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前沿地带的西北五省区基于区位和地缘优势,不断加强道路联通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但仍存在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有待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道路联通建设的合力尚未形成、交通建设投融资方式亟须创新、国际运输水平相对较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和不足五省区应从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布局、加快推进新型战略通道联通建设、加强交通设施规划及实施的对接机制、构筑道路互联互通的合作协商机制、创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机制等方面入手,逐步实现西北地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道路互联互通。           3、六盘山片区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于一体,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贫困问题最突出、攻坚难度最大的片区之一。片区覆盖三省(区)61个县、15.27万平方公里、2032万人、乡村人口1838万人。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战略,2016年底,六盘山片区内贫困人口为215万人,较上年减少66万人,减少幅度为23.4%;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2.4%,但贫困发生率依然很高,较全部片区高1.9个百分点,较全国片区平均水平高7.9个百分点。下一步,片区内省区要科学评估扶贫效果果,明确聚焦阶任务,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规范劳动技能培训体系,着力提高内生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4、黄河中上游经济带西北段作为西北开发较早的地区,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快、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地区,也是沟通我国和中亚、西亚、南亚等国重要桥梁和通道。黄河中上游经济带西北段作为西北人口、经济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能够成为西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但由于西北各省区缺乏合作、联动和一体化发展机制,统筹联动、合作共赢发展严重不足。应加快促进黄河中上游西北段协同发展,遵循区域相邻、产业关联、错位发展、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等原则,实行差异化发展方针,打破开发区辖区限制,着力提升区域内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要强化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就平等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基础设施共建、招商引资等多方面协商、对话平台。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媒体朋友们!西北蓝皮书年度报告在西北五省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五省区兄弟社科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各省区院学者通过深入研究,形成的有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突出问题的理性研判和预测,给出了兼具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希望本年度能对促进西北地区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最后,对长期关心西北蓝皮书编撰的各位领导、积极参与西北蓝皮书编写的各位专家、付出心血的出版社的老师们以及媒体朋友的大力推介宣传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希望各位一如既往的支持、关心和关注西北蓝皮书成长和发展!           谢谢大家!


甘肃县域竞争力十强县出炉
原标题:甘肃县域竞争力十强县出炉   201人民网
甘肃经济工作回顾与展望综述之一 巩固稳之基 提升质与效
    原标题:【提振信心 力促增长】全省经济工作新华
2017年全省财政收入突破800亿元
  据省财政厅1月1日发布的最新财政快报统计,2017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15.人民政府
2017年甘肃省财政收入突破800亿元
    原标题:提振信心 力促增长     新华
甘肃敦煌15岁少年勇救落水祖孙 见义勇为成同学榜样
  中新网兰州5月23日电 (张晓亮 马飞莉)“我甘肃新闻
甘肃:为艰苦边远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单列岗位
  甘肃鼓励人才下基层 为艰苦边远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甘肃新闻
甘肃去年发放司法救助金逾1300万元 防止“因案致贫”
   甘肃去年发放司法救助金逾1300万元 防止当甘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