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载砥砺谋发展 满腔热情惠陇原——写在甘肃银行成立四周年之际
原标题:四载砥砺谋发展满腔热情惠陇原
——写在甘肃银行成立四周年之际
因时而生,借势而兴。当甘肃银行人迈着铿锵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在狭长的甘肃版图、在全省14个市州及绝大部分县域栽种下172朵“金色之花”时,当甘肃银行人用满腔创业豪情、满身实干干劲,将“存款超百亿,资产翻一番”“力争从挂牌营业时起三年内使资产总额达到1000亿元”“成立三年存款超千亿”“2015年末机构覆盖全省80%县域”等一个个节点目标从容甩向身后时,当甘肃银行用人无我有的智慧、人有我优的气概,将“甘肃人民自己的银行”“敢想、敢干、敢拼、敢赢”“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这一个个口号转化成自身响当当的名片时,当他们连续三年被授予省长金融奖时,再来看他们所取得的每一个令人称奇的成绩,就都显得那么的理所应当。
成立一周年,资产总额达到286.44亿元,一般性存款余额达到202.2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39.84亿元;成立两周年,资产总额达到794.18亿元,一般性存款余额达到556.0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98.2亿元;成立三周年即2014年末,资产总额达到1547.96亿元,一般性存款余额达到1066.7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562.04亿元;在成立四周年之际即2015年10月末,资产总额达到1746.95亿元,一般性存款余额达到1387.0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773.6亿元。成立以来累计上缴税金15.8亿元,带动就业5000余人。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直接融资渠道多元化、利率市场化的挑战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冲击,这些仍在不断攀升的数字,的确令人瞩目。那么,这些令人艳羡的成绩,除了用创新的精神、优质的服务、丰富的金融产品来“注脚”外,还有什么别的动力让甘肃银行一直不断向前向上发展?
也许,省委书记王三运在甘肃银行调研时所说的一段话最能解答这个问题。王三运指出:“甘肃银行打出的牌子就是‘甘肃人民自己的银行’,这个思路是对的。这个牌子打造好了,甘肃人民就会觉得甘肃银行可靠, 要有信心把这个牌子打造好。经营理念既要有开放的思想,也要有草根的情怀,把这两者要结合起来。开放的思想就是要能够接受先进的理念,草根的情怀就是发展要立足于陇原大地。”
成立仅四年的甘肃银行就是这样秉持开放的思想,草根的情怀,积极参与到全省各项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地方性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作用;成立仅四年的“甘肃人民自己的银行”就是这样满腔热情地携手2600万陇原儿女牢牢扎根甘肃大地,坚定不移地向“幸福美好新甘肃”、向“富民兴陇、共进小康”不断迈进。
金色情怀用精准扶贫助力富民兴陇
省委书记王三运曾这样说:“贫困是甘肃最基本的省情。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不仅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事关全省战略全局。”
自成立以来,甘肃银行一直是我省金融扶贫工作的忠实践行者,她的成长发展伴随着全省双联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1+17”精准扶贫一路走来,并始终以支持“三农”发展、推进金融扶贫为己任,不断创新模式、拓展渠道,立足“扶弱、扶小、扶特、惠民”,用自己的金色情怀,让贫困地区迎来了金色的阳光、金色的希望。
在双联行动中,甘肃银行把深入推进双联行动作为改进服务、锻炼队伍、提升能力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助推器”,把金融资源与地方优势产业相结合,为联系村量身定制“富农贷”产品,专项用于三个贫困村发展优势养羊产业,累计投放贷款814万元,惠及407户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9.6%。同时,投入42万元实施了东乡县大树乡南阳洼村和郑家村自来水主管道入户改造工程;投入60万元为大树乡3个村建立了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投入40万元在大树乡种植生态林、经济林;投入30万元在大树乡米家村建成文化广场及农家书屋;协调80万元为郑家村、南阳洼村各建设了一个文化广场;协调148万元为米家村修建了通村道路;投入21万元在秦安县王家阳洼村修建了通村公路;投入24万元为陇城教育园区购置了校车。连续几年的双联行动考核中,均被评为优秀,并连续获得全省双联行动“民心奖”。
在支持“1236”扶贫攻坚行动中,甘肃银行采取“两步走”的方式。第一步是专业化经营,在总行和全省22家分支行全部设立三农小微金融业务部,形成了遍及全省、服务中小微、“三农”领域的专业经营体系;第二步是链条式跟进,根据全省各地区的特色产业及客户需求,通过“农业产业链条式”方案设计,研发推出了“手拉手”便捷贷,小微企业“商贷易”“流贷易”贷款,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活畜抵押贷款”“富民接力贷款”“惠陇通贷款”等适应市场的对口产品,较好地解决了中小微、“三农”企业融资产品少、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2015年前10个月,已累计投放“三农”贷款222亿元,“三农”贷款余额达到了284.94亿元,占全行贷款的36.83%。
2015年6月10日全省精准扶贫工作会议召开后,甘肃银行迅速传达会议精神,制定下发了《甘肃银行对接省委省政府“1+17”精准扶贫系列项目工作方案》,成立了精准扶贫项目对接工作领导小组。派专业人员赴精准扶贫试点临洮县就相关政策对323个行政村书记进行了培训。当省委、省政府调整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分片承办行后,甘肃银行立即研究出台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产品,确定了“政府+承接平台+贫困户+银行”“政府+帮扶组织+贫困户+银行”“政府+富民产业合作社+贫困户+银行”“政府+贫困户+银行”等四种贷款发放模式。目前,甘肃银行已发放精准扶贫贷款33.26亿元,受益贫困农户7万多户,提前完成了今年省上安排的投放计划。按照安排,甘肃银行计划为定西六县一区共计投放61.19亿元贷款,并力争三年计划两年完成,届时将有63.36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蓝色情怀用金融活水灌溉“双创”新苗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既是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和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靠创新来建立新的经济发展动力的思想深化,更是“十三五”和未来我国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基本导向。
对于创新,甘肃银行可谓体会颇深。甘肃银行董事长李鑫曾这样说:“所谓‘惠民’,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普惠金融’,就是要让利于老百姓,服务于老百姓……银行开发新产品是创新,让利于民也是创新。”四年来,甘肃银行发挥地方性银行政策灵活及“接地气”的优势,积极探索新产品,努力开拓新领域,先后研发上线网上银行、自助银行、现代化支付、呼叫中心等系统,还与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合作发行了ETC高速公路电子缴费业务用卡——陇原交通卡,并一直坚持神舟兴陇卡全球银联ATM取款免费、用卡零费用,2015年上半年仅银行卡工本费、网银免费、银联手续费三项累计垫付和免收费用达3000万元。
国家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驱动战略以来,我省相继出台《甘肃省2015年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甘肃省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实施方案》,“用金融活水灌溉‘双创’新苗”被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在全省科技大创新、大发展的关键节点,甘肃银行全力跟进,在总行设立了科技金融服务团队,先后出台了《甘肃银行科技金融服务指引》《甘肃银行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方案》,立足于解决小微企业担保难的问题,加强了信贷产品、消费金融产品、小微金融产品、与金融市场相关产品等重点产品的创新力度,并对支持“双创”企业类新产品实行了先行先试的原则。在业务流程和服务价格方面,坚守“三不”承诺,即承诺不提前收贷,不收取任何形式的费用,不设贷款附加条件,搭建了小微金融服务快速申报、快速审批绿色通道,有效缩短了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时限,降低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在传统合作模式基础上,还探索出“多方联动、全链条参与”“依托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组合担保方式融资”“依托甘肃省股权交易中心创新融资”等合作模式。
为专业、专注地推动“双创”企业发展,2015年6月4日,我省首家科技支行——甘肃银行兰州新区科技支行正式揭牌。科技支行成立以来,在经营主体、审批流程、服务理念、产品创新等方面做了深入全面的规划。在小微“双创”业务开发中,通过政府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增信,降低企业融资门槛,以“知识产权+订单”“知识产权+股权”等抵质押品组合抵押、投贷联动等模式,为上百户科技企业提供了信贷咨询、结算等服务。截至2015年10月,累计向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28.57亿元。2016年,甘肃银行计划将小微企业“双创”信贷规模保持在160亿元以上,并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型产业、特色产业、电子商务、现代服务业、富民产业、产业园区企业以及驻甘商会会员等“双创”小微企业。
甘肃银行还积极赞助我省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投入近150万元先后赞助了甘肃省第六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甘肃赛区)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
绿色情怀用特色模式托起文化之舟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是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生动写照。2013年3月,我国首个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像一艘满载着文化宝藏的航母,在春天扬帆起航。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发展定位,陇原大地奏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恢弘乐章。
在这个气势磅礴的乐章中,甘肃银行从来就不是一个旁观者。回首四年助力“文化”之路,甘肃银行围绕“一带”“三区”“十三板块”为重点的“1313”工程和各地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龙头企业,综合运用信贷、信托、自有资金定向资产管理等手段,全力支持了省文发集团、读者出版集团、省广电网络公司等一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和敦煌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中心、嘉峪关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酒泉玉文化博览园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超过28亿元,累计投放超过35亿元。2015年3月19日,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和副省长夏红民为我省首家文化支行——甘肃银行文化支行正式揭牌,并对甘肃银行设立文化专营金融机构的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具体实践中,甘肃银行先后出台了《甘肃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甘肃银行文化支行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各市州分支机构结合区域文化产业特色,为各地特色文化产业和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提供了各具特色的金融服务。如临夏的青韵砖雕、保安族文化旅游,平凉的陇东民居、民俗体验区等,截至目前,已通过贷款和票据贴现支持了60多户中小文化企业。此外,甘肃银行还与文化企业联合推出了多种联名卡,为文化产业个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金融载体。
在支持文化产业的过程中,甘肃银行深切体会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走产业融合的道路。甘肃银行着眼于交通带动旅游、旅游融合文化的理念,先后为全省旅游配套的交通建设项目贷款24亿元,提升了相关景区的交通基础水平;着眼于促进现代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通过“接力贷”“双业贷”等模式支持了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发展;着眼于普惠金融与文化的结合,推出了雄关铁人卡、金胡杨卡、玄奘之路卡等具有浓郁甘肃文化特色的银行卡,使地方银行金融服务有效融入了地方文化元素。还投入600余万元,先后赞助了嘉峪关铁人三项世界杯赛、2014年公祭伏羲大典、第三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七届甘肃省文博会、天水首届汉字听写大会、第四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八届甘肃省文博会等文化旅游活动。
红色情怀用党的建设促进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建工作始终是国有企业的独特政治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
甘肃银行成立四年来,资产增长24.96倍,存款增长25.22倍,贷款增长20.36倍。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除了全行上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开拓创新、全身心投入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党委在做好做强自身党建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从落实主体责任、抓党风廉政建设,反“四风”、反腐败、狠抓班子建设、创新平台载体、完善机制制度等方面入手,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带党建”的特色发展之路。
甘肃银行党委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建立了“一岗双责”责任制,制定了《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实施办法》《甘肃银行巡视工作实施方案》《甘肃银行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甘肃银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十不准”》《甘肃银行员工廉洁自律“十不准”》《甘肃银行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甘肃银行机关作风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规定,严查严管,有效保障了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落实。特别是效能风暴行动开展以来,甘肃银行党委迅速行动,全面动员,周密部署,按照省委“工作落实年”要求,围绕效能风暴行动“五大攻坚战”和自身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统筹兼顾,认真组织实施,狠抓落实,收到了显著成效。甘肃银行还在机关开展了“本领过硬、快速高效、风清气正、担当有为、开拓创新、干事创业、倾心一线、勤俭办事、团结和谐、互助友爱”等“十大作风”建设,使全行机关作风得到显著改进。在全面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甘肃银行党委领导班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鑫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务必要做好九个带头,即“在学习教育,提高认识上带头;在加强修养,锤炼洗礼上带头;在正身正己,规范言行上带头;在遵规守纪,执行制度上带头;在尽职尽责,勇于担当上带头;在改革创新,务实进取上带头;在团结包容,合作共事上带头;在深入基层,为民服务上带头;在作风优良,积极肯干上带头”。
成立四年来,甘肃银行党委始终把党的建设与业务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坚持把抓党建工作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领导班子的政治责任和政治自觉,牢固树立“抓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将党委履行好主体责任,抓好党建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分内之事和应尽之责。党委班子从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抓好思想理论建设和基层组织入手,从认真谋划做起,从部署落实抓起,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目前,一级分支机构班子已全部配齐,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激励、相互提醒、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高效运行机制。甘肃银行党委还配齐了各行纪委书记或纪检监察员,切实担负起了抓廉政建设和干部监督管理的责任。“党建强基固本,企业枝繁叶茂”,甘肃银行党委通过明确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方式,接好地气、积淀底气、增强锐气,有效凝聚了党心民心,促进了转型发展,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鹰击长空万里阔!四年,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是不断开拓更是无限超越。虽然,甘肃银行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年轻”银行,但其披荆斩棘的创新精神和奋勇争先的发展实践已经让其成为了我省经济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金融力量。面对未来发展,甘肃银行人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监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在全行上下尚实干、勇作为、敢担当的氛围中,甘肃银行一定会为“幸福美好新甘肃”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创造出新的辉煌。
记者 甘银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