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英才促发展 ——武威市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综述

28.12.2016  13:01

  近年来,武威市紧紧围绕实施开放外向、城乡融合、工业强市、生态立市战略,倾力打造“聚集效应好、层次素质高,支撑能力强、使用效能高,体制机制活、创新水平高”的人才高地,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武威市坚持把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析预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趋势,编制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人才高地建设规划,使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对接、深度融合。

  紧贴实施开放外向、城乡融合、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实施工业强市人才支撑计划、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人才支撑工程、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人才开发计划、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人才保障计划,抓好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开发。

  紧贴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工业经济、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金融、规划、外向型经济等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构建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人才支撑体系。

  紧贴社会事业发展,实施宣传思想文化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旅游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计划,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武威市创新政策机制,积极探索区域性差异人才政策,制定人才特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从人才引进培养、选拔使用、激励保障等方面提出了41项具体人才政策。

  针对急需紧缺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实际,对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按博士和正高级专家10万元、副高级专家和硕士5万元的标准发放政府津贴,先后为引进的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人才落实政府津贴和工作补助988.325万元、509人次。

  投资1.2亿元建成引进人才配套服务项目——金熊猫公寓,累计修建、改建人才公寓848套,配备基本生活设施;博士、硕士人才在武威境内购房,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

  针对技能人才短缺、培养适用性不强的实际,争取兰州交通大学在武威设立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成立甘肃威龙葡萄酒业专修学院,办好武威职业学院,实行“人才+项目”、“人才+产业”、“人才+企业”的培养模式。

  针对人才创造活力不强、科技创新水平低等问题,开工建设武威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暨荣华颐养园,成立甘肃省辐照诱变育种工程试验室,加快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对新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发明专利,由市财政给予每项1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先后2次对47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发明专利,对64件有效发明专利给予年费资助,引导和鼓励各行业、领域的优秀人才牵头申报和实施项目。

  武威市着眼发展所需,引进急缺人才,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工业、农林、金融、规划、卫生类人才。从2010年起,全市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梯次构筑急缺人才集群。

  着眼支撑重点产业发展,从2011年开始,每年组织开展集中引才行动,引进急需紧缺人才625名,其中博士9名、硕士200名。

  着眼破解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老化、年轻专业技术人员断层问题,武威市鼓励事业单位、企业根据需要引进(招聘)人才640名,其中硕士146名。着眼培养储备优秀年轻人才,积极争取省委组织部支持,从高校选调优秀大学生171名,其中博士4名,硕士61名。

  着眼招才引智,先后从国家部委、省直机关、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引进31名专业型干部到武威任职。2010年以来,全市共引进各类人才1467名,其中博士26名、硕士416名,有效缓解了急需人才短缺的问题,为全市转型升级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工业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是支撑武威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人才服务发展最有力的切入点。

  为破解工业人才短缺问题,武威市成立工业企业人才服务中心,在全市全额事业编制中调剂专项编制,采取“政府出面引、企业对口用”的办法,先后引进191名工业企业急需紧缺人才,安排到重点工业企业服务,服务期为3年,目前这些人才已成为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创新和项目建设的新生力量。

  为破解基层一线农林人才短缺问题,从全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择优选聘36名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组建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先后四批选派372名科技人员挂职担任科技副乡镇长,每年选派500名以上科技特派员、选聘600名以上村科技助理员,“零距离”服务农业主体生产模式。

  武威市对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安排在工业、农业主体生产模式、项目等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专业特长、锻炼成长。截至2015年底,对270名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评聘了专业技术职称,占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的57.2%,其中副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45名,实现了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聘应评尽评,并逐步成为本行业、本系统的业务骨干。2012年从北京大学引进的有机化学专业博士闫吉超,被古浪鑫淼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聘为副总经理,先后两次被省委组织部评为“陇原青年创新人才”,其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得武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对选调的优秀大学生,安排到乡镇、工业园区等生产一线挂职或工作,2010年以来选调的154名优秀大学生中,有5名担任了县级领导职务,27名担任了科级职务。结合乡镇领导班子换届,择优选派14名引进人才到乡镇任职,优化了乡镇领导班子结构。(记者马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