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普惠金融 服务实体经济
中国不缺银行,尤其不缺大银行,但是缺有特色的银行。邮储银行着眼于打造一家有特色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将坚持市场化导向,全面深化改革,练好普惠金融服务的“内功”,努力为广大中低收入人群平等享受金融服务、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截至2013年底,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3882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3%,同比增长106%;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375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6%;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总贷款余额的79%。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截至5月底,涉农贷款余额达4794亿元,新增912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5879亿元,新增504亿元。
银行业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
世界金融发展史告诉我们,如果银行脱离实体经济而自我循环和自我发展,不仅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也将摧毁银行业发展的基础。从2007年的“ 美国 次贷危机”到目前余波未平的“欧债危机”,几乎每一次金融危机背后都离不开金融过度虚拟化的影子。因此,银行业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并做到“四个相适应”:
一是要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从“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加快推进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既是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也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
二是要与国家发展的横向战略和纵向战略相适应。在横向方面,要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由东向西的梯度推进战略,来布局金融服务;在纵向方面,则需要注意供应链、上下游配套的金融服务。
三是要与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核心活力相适应。据统计,我国小微企业纳税占到50%,所贡献的GDP达到60%,但目前能够获得银行信贷融资支持的小微企业不足50%。这种不对称的结构性矛盾,已经对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形成了非常明显的掣肘。
四是要与金融深化改革和银行业差异化经营发展相适应。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单纯依靠吃利差的经营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商业银行需要在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精耕细作,围绕核心市场与客户群,真正做到量身定做,打造差异化 竞争优势 。
发展普惠金融有助于服务实体经济
普惠金融是联合国在“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提出的概念,既是一种理念,也是具体的实践活动。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重点就是,以可负担的成本,及时有效地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所需要的金融服务,让现代金融服务更好地惠及各个社会群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普惠金融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一是有利于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普惠金融,就是通过创新工具将金融资源进行跨主体、跨市场、跨行业转移和重置。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必然会挤出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各种无效“水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
二是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发展普惠金融,必然要求金融机构转变经营思路,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扩展其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使更多企业或个人享受到金融服务。与此同时,随着实体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也会进一步降低金融体系运行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收益水平和赢利能力,从而为普惠金融深入发展创造条件。
三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展普惠金融,就是将现代金融服务向弱势地区、弱势行业和弱势群体等发展薄弱环节拓展,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途径,既有利于实现当前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促改革的总体任务,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真正做到“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充分体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大银行发展普惠金融面临三大挑战
从当前各国的实践来看,普惠金融体系的主力仍然是具有“草根”性质的社区性小型金融组织,如社区银行、信用合作社等,大型商业银行在其中所占的份额并不大。究其原因,除了受普惠金融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现实制约外,与小机构相比,大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会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劣势。
一是面临着更大的信息不对称挑战。相对城市地区,大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机构非常少,很难及时了解到农村金融服务信息。而反过来,农民对一些大银行了解也很少,总觉得大银行门槛高,不敢去贷款。由于农民总体贷款历史记录少,缺乏贷款的信用记录,信用软环境建设长期不足,再加上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影响信贷业务决策的“软信息”相对更为重要,但这类信息的收集、处理更加依赖人力和人际关系,与农村型、社区型小机构相比,大银行在这方面显然处于劣势。
二是面临着更大的财务压力。普通农户、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相对较小,大都只有几万、几十万;而发放这样一笔贷款,其调查成本并不比大额贷款低多少。当前,商业银行信贷员为了一笔几万元的贷款,也需要跑几十里路上门调查,有的甚至要跑不止一趟,成本一般较高。对大银行来说,由于农村网缺乏,其调查成本相对更高,普惠性业务规模越大,越容易拉低经营效率,导致资产收益降低,影响财务绩效。
三是面临着更大的人员和网点扩张约束。为了有效解决发展普惠金融所遇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大银行必然需要在农村地区增设物理网点,延伸服务半径。但从国内大银行的发展历史来看,普遍都经历过在农村地区广设网点到大规模撤离的曲折历程,对重新增设农村网点有本能的心理抵触。
如何实现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
尽管广泛的包容性是普惠金融最为本质的属性,但是普惠并不等同于扶贫。从国际经验来看,那些无法实现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通常很难维持下去,最终也必然会背离实现金融普惠的初衷。
邮储银行作为一家大型商业银行,之所以能够实现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发展,颠覆了业界和学界所一直提倡“大银行只适合做大业务,小银行更适合做小业务”的传统论断,主要得益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契合自身特点的战略定位。商业银行要深度参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必须结合自身特点,认清自己的优劣势。发展普惠金融难在哪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客户分布广泛、地处偏远,很多银行“使不上力”,而这恰恰成为邮储银行的优势。在邮储银行3.9万多个网点中,有70%以上的网点分布在县和县以下地区;邮储银行的员工队伍长期扎根社区、县城、乡镇,熟悉周边客户群体,了解当地产业特色。这些潜藏的“普惠基因”使得邮储银行成立伊始,就确定了“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的战略定位。
二是“一小一大、以大促小”的经营策略。一方面坚持从“小”处入手,充分发挥深入县域、扎根农村的独特优势,将小额贷款作为长期、核心的战略业务;另一方面积极向“大”处挺进,通过资金集中统一运用,依托公司金融和金融市场两类批发业务,从财务支撑角度带动普惠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是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为有效解决普惠金融发展风险高、风险难以管理的问题,邮储银行从建行伊始就将风险防控放在工作首位,注重国际经验借鉴,先后向印尼人民银行、格莱珉银行等国际著名微型金融机构学习先进经验。截至去年底,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51%,低于银行业1.00%的平均水平。
四是开展大学生村官招聘。邮储银行从2009年开始率先招聘转岗大学生“村官”进入邮储银行系统工作,并摸索出了一套选、育、用、留大学生“村官”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截至去年底,邮储银行已累计招聘转岗大学生“村官”3290人。
五是电子银行优先发展战略。邮储银行近年来一直在加速推进电子银行应用,极力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普惠金融服务网络,努力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普及性和便捷性。目前,邮储银行建立了包括个人网银、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电视银行在内的电子金融服务网络;电子银行客户突破1亿户,列 中国银行 ( 601988 , 股吧 )业第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