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出台意见落实发展新理念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文)

28.02.2016  12:23

    中共甘肃省委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意见

(2016年1月25日)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以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为主题,对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作出了重要部署。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通过的《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做好新时期全省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创新精神破难题,以严实作风抓落实,不断巩固和发展“三农”工作好形势,确保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粮食连年丰收、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小康建设成效显著;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改善全面提速,农村民生保障能力大幅度增强;乡村治理水平和农村工作水平显著提升,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三农”持续向好的形势,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现阶段,全省农村改革和脱贫攻坚进入重要攻坚期,农业发展方式和产业培育进入转型优化期,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条件改善进入城乡统筹加快期,农民增收方式和结构进入多元调整期。各级组织要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不松劲,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推动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十三五”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精准脱贫为重点,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深入推进“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脱贫工作方案、双联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到2020年,全省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重要农产品供给有效保障;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整体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社会治理制度、城乡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2016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以上。

  一、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安全,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增强农业综合发展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要建立发改、国土、财政、水利、农牧、扶贫等部门共同建设高标准农田、标准化梯田和中低产田改造的有效机制,整合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等资金,集中开展以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农田林网、配套电网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2016年新建高标准基本农田186万亩,2020年总面积达到1520万亩。同步推进耕地质量建设、高效农田节水建设、农业新技术推广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域、分类型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和盐碱地、沙化地治理。建立“以补代投、以补促建”的投入机制,完善社会资本和金融资金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激励机制,形成以社会资本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新模式,明确责任主体,落实管护措施。

  2.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优先推进,着力构建配套完善、综合效益明显的农田水利体系。加快建设引洮供水二期等项目,继续改造更新大型泵站,启动实施引洮二期配套工程。推进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末级渠系建设、田间配套工程建设,改造升级河西地区及沿黄灌区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打造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区。继续抓好适宜地区的“五小水利”工程+特色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实施好《全国抗旱规划实施方案》确定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引调提水工程和小型水库工程,增强重点旱区抗旱应急供水保障能力。

  3.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优化产业布局,做强优势产业。深入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以陇东陇中为主的旱作农业区、以河西和沿黄灌区为主的高效节水农业区、以甘南为主的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50个牛羊大县、35个现代畜牧业示范县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优势产区建设,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特色更加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实施压粮扩经计划,适度调减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在适宜区扩大蔬菜、水果、中药材、牧草等种植面积。着眼做精做优做强,加快草食畜牧业、蔬菜、优质林果和马铃薯、陇药、现代制种等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结构合理、多点支撑的特色产业体系。积极开展草牧业、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推进粮草兼顾、农牧结合、草畜配套、循环发展的草牧产业体系建设。2016年新增人工种草80万亩。培育壮大河西地区、沿黄灌区和泾河、渭河、“两江一水”流域五大蔬菜优势产业,加强高原夏菜品牌建设,开发菜药两用蔬菜消费市场,建设全国重要的“高原夏菜”基地和西北地区反季节蔬菜供应中心。以优质林果基地建设和低质低效果园改造为重点,建成100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着力打造从育种到种植、从生产到加工和销售的陇药产业标准体系,加强大宗道地药材质量认证,推动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开发。稳定马铃薯种植面积,实现脱毒种薯全覆盖,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支持各地加快发展油橄榄、核桃、枸杞、葡萄、花椒、红枣、木本油料、食用菌等区域产业,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产品。

  4.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把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作为提升农业发展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着力健全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协作,整合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推广单位、科技示范基地、生产大户等科技资源,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开展全产业链技术研发集成,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新建、改扩建50个左右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中心,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加快农业新技术新装备新设施的研发,继续加强全膜双垄沟播、高效农田节水、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等农业技术推广。开展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规模化节水灌溉、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与农机农艺融合配套农机具研制、农产品安全质量与轻简化生产体系建设、农业废弃物与农村能源利用及产业化、特色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电商体系等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稳定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等公益性服务机构。发展智慧气象和农业遥感技术应用,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模式。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完善农业科研项目立项和成果评价机制、与科技评价相配套的薪酬制度,制定向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倾斜的职称评定和项目立项办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202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7%。

  5.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按照加快推进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要求,全力推进一期建设项目,强化企业育种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开展玉米杂交种创制及高效生产、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节本增效、小麦抗逆节水新品种创制与应用、马铃薯主粮化品种选育及加工机械研发、特色油料杂交种创制及节本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加大对优质和地方特色动植物品种的保护利用力度。贯彻落实种子法,推进依法制种。加大种子打假护权力度。

  6.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全省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基本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条件能力建设,构建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体,以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等为补充,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和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为基地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集团化办学,促进学历、技能和创业培养相互衔接。加大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以县为主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精准对接培训需求,分层次组织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实施到户、到人、到产业的示范性培训。完善职业培训政策,建立公益性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制度,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培训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计划,吸引年轻人务农。

  7.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抢抓“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机遇,发挥我省区位、物种、生态优势,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出口龙头和基地。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名、优、特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企业集团。办好甘肃农博会,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农产品交易会、洽谈会。创新农产品营销体系,加快农产品出口中亚服务平台和霍尔果斯特色优势农产品展厅建设。利用国际文化产业大会平台,积极开展旱作节水农业、现代种业、设施农业和旅游、文化等方面交流合作。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走出去”。

  8.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拓展农村物流渠道,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建立农村及偏远地区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探索PPP、委托经营等市场化方式,加快推进宽带网络覆盖贫困村进程。完善电商扶贫的行政推进、网店服务、网货供应监管、网络物流、人才培训和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抓好宽带网络建设、快递物流支撑、网店规模壮大、网络品牌培育、金融服务支撑、试点示范引领等工作。实施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电商扶贫试点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加快培育一批在省内注册的电商龙头企业。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国内大平台在农村电商方面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络旗舰店、专卖店。积极利用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支持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提高农村网店物流配送效率,促进线上线下销售,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二、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树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

  9.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加快建立农业资源有效保护、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水、土地等资源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制定全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规范耕地建设、开发和占补行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确保基本农田落地到户、上图入库、信息共享。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加强对耕地质量监测和污染耕地的治理,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和年度计划约束,严格建设用地预审和农用地转用审查,减少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机制,建立省内易地占补平衡制度,鼓励社会资金参与补充耕地,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下降。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强化水资源“三条红线”的刚性约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对重要水源涵养地、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实行强制性保护。建立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实现种养业有机结合、循环发展。建立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成果的长效机制。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严厉打击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非法交易。

  10.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加快农业环境政策法规制度建设,依法加强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确保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总体得到遏制,治理见到明显成效。按照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的要求,突出特色优势产业间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积极推广先进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动企业、园区生产小循环和区域产业大循环良性互动。加快推进秸秆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等利用,积极探索农牧结合、产加配套、粮饲兼顾、种养循环、集约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子。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的激励机制,开展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建立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大力开展农作物病虫草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加快建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鼓励在养殖密集区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车间或生产厂、大型沼气。推进农村沼气工程转型升级,开展规模化生物天然气生产试点,稳步推进沼气“进棚入园”。探索建立废旧农膜以旧换新激励机制,综合治理地膜污染,继续扶持建设一批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加工网点,支持供销社开展农膜回收利用试点。加快尾菜处理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扶持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对蔬菜流通环节产生的尾菜进行资源化利用。2016年,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1%,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提高到78.5%以上。

  11.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山水林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落实《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水土保持和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积极开展湿地保护生态补偿试点工作,严格落实森林、湿地、荒漠植被、生物多样性保护“四条”生态红线。以经济林为主,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逐步将25度以上陡坡地和严重沙化地全部退出基本农田,对连片退耕的基本农田可先退后调。完成全省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和年度森林覆盖率增长目标考核。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2016年完成营造林300万亩以上,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12.58%。加快推进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重点生态区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力争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及祁连山区、“两江一水”、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统筹推进黄土高原地区和南部山区等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和退牧还草、沙化草场治理等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完善和落实减畜措施及管护责任制,遏制草原超载过牧,实现草畜平衡。

  12.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产地源头保护和环境治理,强化农业投入品和动物防疫、兽药饲料屠宰监管。进一步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林果和蔬菜标准园、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加快构建以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为重点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强基层监管机构和人员队伍能力建设,扩大抽检覆盖面。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属地管理责任,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藏和运输各环节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