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着力”促发展》(二) 精准脱贫出实招见实效
“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这是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精准扶贫工作时留下的殷切嘱托。四年来,甘肃着力于脱贫攻坚这个第一民生工程,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注重薄弱环节,注重综合施策,注重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使全省脱贫攻坚迈上新台阶。
这两天,元古堆村村民杨天荣正在自家地里采挖百合。老杨家里共有12亩多耕地,近五年来,有三分之一的耕地由以往种油菜、豆子改种了百合。
2013年,村里的种植大户开始试种百合,在市场上卖了好价钱,同时经过村两委班子充分调研论证,也把百合产业确立为村里新的富民产业来培育。这让杨天荣萌生了种植百合的想法。但由于他家当时还戴着贫困户的帽子,杨天荣始终不敢行动。
手里腾不出种百合的启动金,一时成了老杨的难心事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元古堆村党支部书记黄满强带领一班人,及时给杨天荣的大女儿协调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和用于百合种植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
三年之后,杨天荣种植的百合见了收成。挣来的钱,不光还上了扶贫贷款,还让他们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为了实现减贫增收的目标,元古堆村探索总结出 “技术入股、圈舍入股、羊只入股”、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带动、订单农业和共建产业基地以及土地入股分红等产业扶贫新模式。
通过四年来综合扶贫开发,如今的元古堆村道路通畅率均达到100%,还实现了宽带网络全覆盖。村里的危房全部进行了改造,部分自然条件落后的农户易地搬迁,住进了集中安置区。全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221户1098人减少到2016年底的4户20人。这两天,元古堆村村两委班子,正在对下一步建设百合保鲜贮藏仓库,征求村民们的意见。
东乡族一直有“无羊不成家的说法”,针对当地群众这一养殖传统,布楞沟村建起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当地18户村民入股成为了养殖合作社的股东。作为对口扶贫单位的北京中石化与合作社进行订单式合作,布楞沟村养殖的羊,有了正规统一的销售渠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布楞沟村依托“陇原巧手”项目,成立了手工编织技能培训室,制作传统刺绣、手工布鞋、民族小饰品。
如今,俯瞰整个布楞沟,红砖灰瓦房整齐划一;光伏发电机、新建小学硬件设施完备。2014年,布楞沟村实现了整体脱贫。2016年,布楞沟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63元。
通过综合扶贫开发,全省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842万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317万人,2016年全年又减少贫困人口101.9万人,截至去年年底,贫困发生率降至9.3%。2017年,是脱贫攻坚承上启下、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我省在确定今年减贫60万人的目标的同时,做细做实脱贫退出、返贫纳入和新识别贫困人口的认定,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甘肃台报道
记者:王冠哲,苏磊,临夏台,苟裕光,边小磊,尤苗苗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甘肃新闻(整期视频、全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