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点精准发力 持续推进“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
原标题:聚焦重点精准发力 持续推进“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
全省开展“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四年来,省委省政府通过制定专门意见、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对口支援等措施,全面推进17个示范县(市、区)的试点建设,示范效应和社会影响逐年扩大,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势更加良好。今年,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更加注重加快民族县、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解决涉及全省性民族宗教因素的突出问题,着力发挥在推动民族地区发展中的辐射带动效应、在增进民族团结进步中的宣传引导效应、在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中的综合示范效应,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营造良好环境。
扶持民族县、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重在引导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当前,我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但同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滞后,特别是民族县、乡由于历史、自然、区位等原因,扶贫攻坚的任务艰巨繁重。今年,“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在继续支持17个示范县(市、区)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县、乡的扶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民族县、乡建设一批教育、扶贫、医疗卫生和村庄道路等示范项目。积极协调省级财政建立民族乡发展专项的增长机制,明确要求相关市(县)进一步增加对民族乡的投入,重视对少数民族散居村庄的扶持,努力改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增加群众收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使示范区建设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和落实到基层改善民生、增进民族团结上。
破解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各类难题。针对全省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矛盾纠纷有所增多,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任务艰巨繁重的实际,今年,“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把破解涉及民族宗教因素难题,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中之重的任务。积极推进示范单位创建工作,通过“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项目的支持,命名一批各民族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帮助、和睦相处的示范性乡村、单位、企业、学校,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特别是支持民族工作任务重的地方健全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重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联系机制,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更好地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下大力解决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问题。支持各地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网络和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宗教界人士的培训培养力度,实施基层民族宗教工作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维护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加快推进宗教活动场所书屋建设,支持内部团结和谐的宗教活动场所的水、电、路、热(不包括场所改扩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夯实民族宗教工作的基础。
加强和改进对口帮扶工作。在继续实施“1414”对口支援17个示范县(市、区)的基础上,围绕消除全省各民族乡职业教育滞后、技术人才短缺、就业技能不足等发展短板,调动和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优势,组织省内108所大中专学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全省34个民族乡和2个参照民族乡享有相关优惠政策的少数民族聚居镇,通过加强对“两后生”、未就业群众、农牧村富余劳动力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的培训,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等,力争到2020年,使民族乡实现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为民族乡培养一批实用人才和农牧民致富带头人,发展一批规模化致富产业,建成相对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努力改变民族乡村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落后的状况,帮助各族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深化“两个共同”宣传教育。着眼促进“两个共同”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进一步加大对示范区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创新宣传理念。从具体事情入手,把“两个共同”的宣传教育同群众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润物无声地融入到各项实际工作之中,使每一件工作都能体现增进民族团结的导向,在办实事、解难题中使群众受教育,在落地落细落实中使宣传工作接上地气、见到实效。创新载体抓手。继续用好电视、广播、报纸等主流媒体,积极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优势,开辟专栏节目,深度挖掘推广典型,大力宣传特色工作,增强全社会支持示范区建设、维护民族团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党员干部、专家学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面对面宣讲,运用发展的事实、典型的事例,引导各族群众通过今昔对比和身边的变化,增强对“两个共同”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提升示范区建设的社会影响力。教育引导广大宗教界人士努力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服务。认真总结经验。按照民族聚居区、城市和散杂居地区等不同类型和标准要求,全面总结17个示范县(市、区)试点建设的基本经验,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快实践成果的转化推广,推动“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深入持久向前发展。
(丁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