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弹琵琶”兴陇原
尽管历经千年风尘,莫高窟岩壁上举足旋身、反弹琵琶的伎乐天神韵依旧,这个绝世舞姿被后人视为敦煌的象征。一如敦煌,被视为陇原大地的符号。
“参加国际会议,外国同行可能不知道甘肃,但你说来自敦煌,对方立刻恍然大悟。”提起亲身经历,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记忆犹新。称这个丝路重镇是甘肃的名片,一点儿都不为过。
丝绸之路横贯甘肃东西,绵延1600公里,是东西文明交融之地、商贸往来的咽喉要道,敦煌是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当我们从河西走廊的西端一路向东,更惊讶于这个西部省份的文化宝藏如此璀璨——“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除了丝路文化,甘肃还孕育了始祖文化,距今8000余年的大地湾遗址将有记载的人类文明史提前了3000多年。
传承华夏文明是甘肃的使命。如何抓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将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将文化基因注入现代生活,使历史印记焕发时代生机?这是甘肃一直在思考的命题。
“国家批准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我们要探索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文化‘反弹琵琶’式率先发展、超常规发展的路子,在这个方面我们承担着国家责任。”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说。
“反弹琵琶”,是文化与经济的协奏,是积淀、传承、创新的交响。
积淀,把握历史方位,摸清文化家底。
采访中有一点感触很深,甘肃对自身文化资源禀赋有着清晰的认识。目前,覆盖全省的文化资源普查已完成了前两个阶段,建立起省级文化资源名录和信息平台,并联手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开展文化资源价值评估。同时,甘肃注重谋定而后动,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等系列规划都广邀“智库”、数易其稿才最终落定。摊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路线图”展现在我们眼前:围绕“一带”(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建设“三区”(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和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这幅蓝图恰勾勒出甘肃的文化家底。
传承,接力共同记忆,延续华夏命脉。
保护,不遗余力。丝路申遗成功之后,甘肃的世界文化遗产点增至7处,文物保护和大遗址保护在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占极重的分量。还有一组数据能说明问题,一年多来,甘肃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58处,总数达到131处。未来5至7年,甘肃的“历史再现”工程,将在全省建设千个左右不同类型、不同投资主体的博物馆,珍藏历史的记忆。
记忆,口口相传。敦煌一处农家乐里曲声悠扬,村民自乐班登台亮嗓。67岁的张学宽说,大部分成员来自月牙泉村,敦煌曲子戏、敦煌小调、秦腔等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为村级民间自办文化社团提供便利,搭建群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正是甘肃建设“乡村舞台”的目的,人们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民间的文化传承已融入血脉。在临夏县黄泥湾乡郭吴村,砖雕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沈占伟和其他几位砖雕师一起开了神韵砖雕公司,不断延伸着这个源自秦汉的民间技艺,他们的产品已在国内外多个展会上获奖。除了成规模的民俗工艺外,还有一些民间艺人散落于乡间。近年来,甘肃一方面加大对具有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力度,一方面推出“文化集市”项目,借助市场手段,帮扶民间民俗工艺者,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